菖蒲,系天南星科菖蒲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國各地均有分布。生于沼澤、河畔者,謂之水菖蒲;生于山澗、溪邊者,為石菖蒲。其劍狀葉片叢生,根莖橫走、多分枝,肉穗花序從佛焰苞中部旁側生出,淡黃綠色花密生,小漿果倒卵形;花期4月~7月,果期8月。
菖蒲生性粗放,適應能力強,無需特別管理,便可繁茂生長,而且很少有病蟲害發(fā)生。日常栽培繁殖,多用分株法進行,可在早春或生長期內將其根狀莖挖出,去除老根,保留一定數(shù)量的根系、嫩葉與芽,分成5厘米~10厘米的莖段,若臨水配置可按20厘米~30厘米的株距,種植于泥土肥沃松軟處,保持主芽接近土面便可。室內觀賞多以水培為主,只要清水不涸,可數(shù)十年不枯。栽培時可依據(jù)個人喜好、放置地點、株體的大小,選擇中等深度的玻璃或其他不漏水的器皿,將菖蒲莖段洗凈,去除老根、過長根,在濃度為2克/升~3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2小時后,以卵石、石子、粗河砂充填固定在盆中,加水置于光線充足處即可。日常除及時補水外,定期在水中添加少許市售營養(yǎng)花肥或復合化肥,便可使其生長繁茂。菖蒲耐寒,冬季無需特殊養(yǎng)護,只要將枯枝殘葉清理即可。古人蒔養(yǎng)菖蒲的方法更為絕妙:“以砂栽之,至春剪洗,愈剪愈細,甚者根長二三分,葉長寸許!
菖蒲不僅碧葉蔥蘢、根似白玉,挺水臨石、清靜高雅,其花、莖香味濃郁,具有開竅、祛痰、散風的功效,可祛疫益智、強身健體,歷代中醫(yī)典籍均把菖蒲根莖作為益智寬胸、聰耳明目、祛濕解毒之藥。菖蒲還是極好的“綠色農(nóng)藥”。將菖蒲根莖500克搗爛后,加水1公斤~1.5公斤熬煮兩小時,經(jīng)過濾所得的原液,兌水3公斤~6公斤,可有效防治稻飛虱、稻葉蟬、稻螟蛉、蚜蟲、紅蜘蛛等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