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中華青刺蛾,小青刺蛾。
【目科】鱗翅目,刺蛾科。
【學名】Parasa sinica
【分布】山東、河北、湖北、江蘇、浙江、上海、江西、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臺灣以及東北等地區(qū)。
【危害對象】櫻花、梅花、梔子花、紫藤等花木。
【危害征狀】初齡幼蟲群集食害葉肉,造成網(wǎng)狀,稍后,蠶食葉片,嚴重影響樹勢生長。
【形態(tài)特征】
(1)成蟲:體長12毫米左右,翅展21~28毫米。頭頂和胸背綠色,腹背灰褐色,末端灰黃色。前翅綠色,基部灰褐色斑在中室下緣呈三角形,外緣灰褐色帶,向內(nèi)彎,呈齒形曲線;后翅灰褐色,臀角稍帶淡黃褐色。
(2)卵:呈塊狀魚鱗形,單粒卵扁平橢圓形,初產(chǎn)時稍帶蠟黃色,孵化前變深色。
(3)幼蟲:體長15毫米左右,綠色;老熟幼蟲具紅色粗背線,兩側具藍邊及黃白色寬邊,體背在中后胸有一對黃色枝刺,上生黑刺,體側也有一列黃色枝刺,并混生黑刺。
(4)蛹:初為乳白色,隔天后即變成黃白色,羽化前為黃褐色。
【發(fā)生規(guī)律】一年發(fā)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松土層中結繭越冬。翌年5月化蛹,成蟲分別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8月上旬出現(xiàn),少數(shù)有3代。卵多產(chǎn)在葉背,少數(shù)產(chǎn)在葉表面。初齡幼蟲有群集性。老熟幼蟲在被害株基部松土層中結繭。夏季第一代也有少數(shù)在枝葉上結繭。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可在被害株附近松土層中搜捕蟲繭,集中處理。
(2)藥劑防治:幼蟲危害期,可噴施90%晶體敵百蟲l000倍液.或5%吡蟲啉l 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