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仙人掌蚧,仙人掌白蚧。
【目科】同翅目,盾蚧科。
【學名】Diaspis echinocacti
【分布】上海、山東、浙江、福建、臺灣、江蘇、安徽、北京、河北、天津、西安、甘肅、青海、遼寧、四川、重慶、山西、湖北、廣東等地區(qū),以及北方溫室和塑料大棚內(nèi)。
【危害對象】各類仙人掌植物,例如仙人掌、仙人棒、仙人球、仙人鞭、蟹爪仙人掌、曇花、量天尺、令箭荷花等。
【危害征狀】 以雌成蟲和若蟲聚集(蟲口密度高時,介殼重疊成堆,緊貼在寄主的肉質(zhì)基莖上,吮吸汁液危害),造成莖葉呈泛白色,影響生長,并促使莖片脫落,嚴重時,使肉質(zhì)大量腐爛,是仙人掌科植物的一大害蟲。
【形態(tài)特征】
(1)成蟲:雌蟲體略呈五角形,前緣扁平;前端寬闊,后端略尖,形如瓜子仁;長1.2毫米左右,初為淡黃白色,后為淡褐黃色;雌介殼體近圓形,不透明,灰白色,直徑1.8~2.5毫米;中央稍隆起,蛻皮殼兩個,偏離中心,暗褐色;雄蟲體細長,白色,長1毫米左右;雄介殼體狹長,灰褐色,長1毫米,背面有3條縱脊線,中脊線特別明顯,前端隆起,后端較扁平;蛻皮位于前端,黃色
(2)卵:圓形,長O.3毫米左右,初產(chǎn)時乳白色,后漸變深色。
(3)若蟲:初孵若蟲為淡黃色至黃色,觸角6節(jié);體長0.3~O.5毫米;二齡以后,若蟲雌雄區(qū)別明顯;雌蟲介殼近圓形,蟲體淡黃色,狀似雌成蟲;雄介殼開始增長,蟲體也漸變長,淡黃色。
(4)蛹:雄蛹黃色,復眼黑色,長0.8毫米左右。
【發(fā)生規(guī)律】一年發(fā)生2~3代;以雌成蟲在寄主的肉質(zhì)莖上越冬。溫室內(nèi)每年2月上旬開始若蟲大量出現(xiàn),多集中在肉質(zhì)莖葉的中上部,蟲口密度大時,介殼邊緣相互緊密重疊成堆,緊貼在肉質(zhì)莖葉上,吮吸危害;世代重疊嚴重。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用毛刷或竹片刮除肉質(zhì)莖葉上蟲體,蟲體刮下以后,便不能再寄生危害。
(2)園藝防治:保持通風透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能抑制此蟲的發(fā)生。
(3)藥劑防治:若蟲孵化期,可選噴25%喹硫磷500~1000倍液;或20%稻虱凈乳油1 500~2000倍液,或5%吡啉乳劑1 500倍液,每隔7~lO天噴1次,連續(xù)噴2~3次。
(4)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天敵昆蟲,例如紅點唇瓢蟲,日方頭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