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科】鱗翅目,螟蛾科。
【學名】Nausinoe geometralis
【分布】我國南方各省。
【危害對象】主要危害茉莉花葉。
【危害征狀】 以幼蟲食害茉莉花葉片、花蕾、嫩枝和新梢;初孵時群集葉背,取食葉肉,葉片僅留一層半透明的薄膜;稍大后將葉片吃成孔洞或造成缺刻,啃食小枝皮層,以致引起整叢葉片枯黃脫落,整株枯萎死亡。
【形態(tài)特征】
(1)成蟲:體長9~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全體被深褐色鱗毛,腹面淡黃色;頭小,復眼黑褐色,觸角絲狀,很長,下唇須向上彎曲。胸部鱗毛淡黃色,前翅狹三角形,黃褐色并夾雜黑色鱗毛,翅面有10個形狀不同的透明白斑,外緣線黑色;后翅黃褐色寬三角形,翅面有5個形狀不同的透明白斑,基部l個呈鉤狀,最粗大;腹部背面淺黃褐色,腹部各節(jié)后緣中央及兩側鱗毛呈黃白色斑塊。雄蛾腹部細長而尖,向上翹起。
(2)卵:橢圓形,淡黃色,長0.9~1.1毫米,卵面稍隆起.有網狀紋。
(3)幼蟲:頭部淡黃褐色,全體綠色,老熟幼蟲體長不一,多數20毫米左右各體節(jié)毛片邊緣灰黑色,剛毛基部漆黑色。
(4)蛹:初呈濃綠色,后轉淡黃綠色,體長12~14毫米。
【發(fā)生規(guī)律】在南方一年發(fā)生10代,世代重疊,以幼蟲在綴葉叢中越冬。翌春3~4月間出現成蟲,白天靜伏、夜晚交尾產卵,卵多產在葉面上,少數產在葉背及小枝上。卵成塊呈魚鱗狀排列,每頭雌蟲可產卵50~200粒。幼蟲初孵階段群集,三齡后逐漸向上擴散,常將枝葉聯綴一起,隱藏其身不斷咀嚼危害。幼蟲老熟時即在其間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園藝防治:清除綴聯葉片和地面落葉,集中燒毀,以消滅越冬幼蟲;適當疏葉,以利通風。
(2)人工防治:摘除尚群集危害的蟲葉。
(3)藥劑防治:噴施10%~20%擬除蟲菊酯類農藥1 000~2 000倍液,或1%滅蟲靈2 000~3 000倍液,均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