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南方螻蛄,土狗,地狗,啦啦蛄等。
【目科】直翅目,螻蛄科。
【學名】Gryllotalpa africana
【分布】全國各地。
【危害對象】螻蛄是一種雜食性害蟲,能危害園林植物多種花卉、林木的種子和幼苗。
【危害征狀】螻蛄以成蟲和若蟲在土中取食剛播下的種子、種芽和幼根,或咬斷幼苗根莖,也食害球莖和塊根、塊莖;幼苗根莖被害部呈麻絲狀,這是判斷螻蛄危害的重要征狀;此外,螻蛄在近地面活動開挖的隧道,常使幼苗的根系與土壤分離,使之失水干枯。
【形態(tài)特征】
(1)成蟲:雌成蟲體長31~35毫米;雄成蟲體長30-32毫米;體淡灰褐色,密生細毛;頭圓錐形,暗黑色;前胸背板卵圓形,背面中央有長約5毫米的門陷;前翅黃褐色,伸及腹部長度之半;后翅卷折如尾狀,伸出腹端;前足特化為開掘足,后足脛節(jié)背側內緣有棘3~4個;腹部紡錘狀,背面黑褐色;腹面暗黃色,末端有較長的尾須1對(圖1 56)。
(2)卵:橢圓形,初產時長約2.8毫米,寬1.5毫米,孵化前長約4毫米,寬約2.3毫米。初產時乳白色,后變黃褐色,孵化前生暗紫色。
(3)若蟲:若蟲初孵時乳白色,后漸變?yōu)榘岛稚,并逐漸加深。若蟲共八九齡。
【發(fā)生規(guī)律】非洲螻蛄一年發(fā)生1代。以成蟲及若蟲在土穴中越冬;翌年4月越冬態(tài)蟲開始活動危害;越冬代的成蟲于5月中下旬陸續(xù)產卵,產卵前先在腐殖質較多的土層中筑土室,卵產在其中。越冬代若蟲,4月上旬開始活動危害后,于5月上中旬剁化為成蟲,并交尾產卵,6月為產卵盛期,卵粒集合成堆。該蟲性喜溫濕環(huán)境,穴土而居,白天潛于地下,夜晚外出活動,有趨光性,并喜在馬糞或有機肥料堆集處群集,有同類相互殘殺的特性,11月人土越冬。非洲螻蛄在土中的垂直活動,主要受到溫度、濕度和食料條件的影響。土壤濕潤有利于螻蛄活動;10~20厘米深處土壤含水量超過20%,活動危害最盛,低于15%時,活動減弱;適量降雨后常加重危害,但雨水過多,土壤水分達飽和時,也影響正常活動。螻蛄的分布和密度還與土壤類型有關。最適宜螻蛄生存的是鹽堿土,其次壤土,粘土發(fā)生較輕。
【防治方法】
(1)園藝防治:使用完全腐熟的有機肥料,可減輕或避免螻蛄危害。
(2)人工防治:在螻蛄產卵盛期,結合苗間管理工作,發(fā)現產卵洞孔后,再向下深挖5~10厘米,即可挖到卵,還能捉到
(3)物理防治:懸掛黑光燈誘捕成蟲,尤以溫度高、天氣悶熱,無風的夜晚誘殺效果更好。
(4)糞便誘殺:在受害嚴重的區(qū)域,每間隔3米左右挖長、寬各0.3米、深0.5米的方坑,貯存牛馬糞1~1.5千克,上蓋青草,清晨掀草搜蟲捕殺。
(5)毒餌誘殺:用麥麩、棉子餅、豆餅或秕谷等50千克炒香作餌料,加90%晶體敵百蟲0.5千克,水50千克,制成毒餌,傍晚時每666.6平方米施1.5~2千克,誘殺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