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地蠶。
【目科】鱗翅目,夜蛾科。
【學(xué)名】Agrotis takionis
【分布】大地老虎在我國分布較普遍,但主要發(fā)生在長江下游沿岸地區(qū)。
【危害對象】大地老虎是一種雜食性害蟲,許多花卉和花灌木、果木、林木的幼苗都能危害。
【危害征狀】大地老虎一般咬斷花卉草本植物幼苗嫩莖,造成缺蔭或分枝不正常,在缺少草本植物時也能啃食木本植物的皮層。
【形態(tài)特征】
(1)成蟲:成蟲體長20~30毫米,翅展42~52毫米。頭胸部灰棕色。前翅前緣褐黑色,斑紋及腎紋明顯,腎紋外方有一黑條帶,亞端線外為黑色,端線為一列黑點。后翅灰黃色。
(2)卵:半球形,高約1.5毫米,寬約1.8毫米。
(3)幼蟲:老熟幼蟲體長41~6l毫米,黃褐色,體表皮多皺紋,顆粒不明顯,腹部各節(jié)背面前2個毛片等于或略小于后2個毛片,臀板深褐色,密布龜裂狀皺紋。
(4)蛹:體長22~24毫米,第四至第七腹節(jié)基部密布刻點,第五至第七節(jié)刻點環(huán)體一周,背面和側(cè)面刻點大小相似,氣門下方無刻點,臀棘1對。
【發(fā)生規(guī)律】大地老虎一年發(fā)生1代;以二至四齡幼蟲在土內(nèi)或雜草叢下越冬;越冬幼蟲于翌年3月下旬.氣溫達8~l0℃時開始活動取食,5月上旬進人暴食期,5月下旬后,溫度達到20.5℃時,老熟幼蟲開始滯育越夏,至9月上、中旬化蛹,10月上、中旬羽化為成蟲。成蟲壽命平均11.6天,對黑光燈有趨性,每頭雌蟲平均產(chǎn)卵991粒,多散產(chǎn)于土表或幼嫩的雜草上,常幾粒或幾十粒散聚在一起,卵期在自然溫度下11~24天;幼蟲多數(shù)為七齡,四齡前不入土,常在草叢間啃食葉片;四齡后白天潛伏于表土下,夜出活動危害,12月間進入越冬期,越冬期如氣溫升至6℃以上時,仍能少量取食。幼蟲期平均308天,蛹期26~35天。大地老虎有滯育越夏習(xí)性,時間長達4個月,由于盛夏氣候干熱,體內(nèi)水分消耗多,加上其 他因素,滯育期間的自然死亡率很高,這是種群在長江下游難以發(fā)展的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參見小地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