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武漢大學一千多棵櫻花應時盛開,一年一度的櫻花節(jié)開幕。但因為這些櫻花,主要是淪陷時期由日本人所種植,近日就引發(fā)了“是恥不是花”的爭議,甚至認為應當毀其樹,滅其跡,以除國恥云云。
為什么我們的集體記憶,對于千萬先烈英靈,會如此健忘;而對于幾株東瀛草木,反而如此敏感?
仇日而及于櫻花--對一個國族的仇恨,竟轉嫁為對一種植物的厭惡。仇恨,就要仇恨所仇恨對象相關聯(lián)的一切。這類似于民間流傳的巫術性心理。想通過消滅櫻花,以發(fā)泄仇日情緒,在我看來,這與香港市井師奶的“打小人”有多少分別?
近日翻閱日本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中國游記》,里面剛好寫到他在中國看到櫻花的情形。芥川1921年訪華時,應邀到上海一個日本人家里吃飯,其住宅前種著一株櫻花樹,同去的另一位日本人就說:“你瞧,櫻花開了。”主客都一臉欣喜,“而事實上,這是一枝瘦小的櫻樹,上面只長了不多的幾朵櫻花,兩位先生為何這么喜形于色呢?”芥川隨后在上海多住了一個多月,才發(fā)現(xiàn),原來那里的日本人無不如此,“也不知日本人是什么樣的人種!趪庵灰芸匆姍鸦,便會立即感覺到幸福,也不管它是八重櫻還是單瓣櫻。日本人就是這么一種人!
對于日本人來說,將日本的櫻花種在中國的土地上,當然是為了慰藉日本人的愛國之思,懷鄉(xiāng)之念。侵略者是可惡的,但日本人的愛國懷鄉(xiāng)之情,并不見得可惡!霸趪庵灰芸匆姍鸦,便會立即感覺到幸!,這樣的心理,也是可理解的,畢竟,誰都有愛國的權利。我們跟日本人的區(qū)別,是被侵略者與侵略者的區(qū)別,但在愛國懷鄉(xiāng)之情方面,世人的表現(xiàn)都是一樣的。我們不正是由于自己的愛國之情,才仇視侵略者的嗎?怎么能以愛國的名義,就抹殺他人寓情于花的愛國思鄉(xiāng)之情;怎么能將對中國的熱愛,化作對無辜花木的仇怨?
在抗戰(zhàn)后期,美軍開始對日本本土狂轟濫炸,建筑史家梁思成--他的妻弟作為飛行員死于對日空戰(zhàn)--卻向美方建議,要保護日本的古城奈良,“……建筑是社會的縮影,民族的象征,但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的結晶。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筑,一旦炸毀,是無法補救的!
在國恨家仇的年代,在炸彈橫飛的地方,梁思成還能為日本人保存了奈良和京都兩座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而在我們這個太平盛世,這個祥和的社會,居然還容不下幾棵無辜的櫻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