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晚春晚栽:冬棗是喜溫品種,平均氣溫到14℃時才開始萌動。冬棗皮薄,若早春栽植,易風干失水,影響成活率。通過試驗看到,晚春栽植比早春栽植成活率提高11%左右,假死率下降7%左右。
2、挖大坑,施足肥:冬棗樹栽植前要挖大穴,通常1米見方,80厘米深,將表土與基肥混勻后填入底部,每株施農(nóng)家肥50公斤、磷酸二銨0.5公斤,并澆水壓實。
3、降低樹盤,躲鹽壓堿:根據(jù)“水往低處流,鹽往高處走”的水鹽運行規(guī)律,栽植時在樹下修整出3平方米低于地面15厘米的樹盤,以蓄積雨水,躲鹽壓堿。
4、覆蓋地膜:苗木栽植后,用1平方米的地膜蓋地面。覆蓋的地面中間略低,四周略高,呈鍋底狀,地膜四周與靠樹處用土壓嚴。春季覆地膜可提高土壤溫度,保持土壤水分,阻止鹽分向上運動,促進根系提早生長,大大縮短緩苗期。夏季高溫時應把地膜及時揭去,以防地溫過高,抑制根系生長。
5、樹盤覆蓋:揭去地膜后,可用麥秸雜草把樹盤蓋平,厚約20厘米以上,第二年再加厚10厘米,可省去中耕除草,并可起到抗旱改堿、保溫保濕、增加腐殖質(zhì)、改良土壤的作用。(王晉)
( 來源:《瓜果蔬菜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