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我應邀到江西采風,聽江西省林業(yè)廳的同志介紹,集體林權(quán)制度改革后,山林成了農(nóng)民致富的“綠色銀行”,在當年毛澤東同志發(fā)動秋收起義的銅鼓縣,就出了個名叫謝忠仁的造林大戶,今年,他一人就造了上萬畝林。
我驚異地問:“這是真的嗎?”
在我的記憶中,有個植樹勞模叫馬永順。他原是黑龍江省鐵力林業(yè)局的伐樹英雄,1959年,馬永順進京參加全國群英會,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周總理拉著他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們不光要多出木材、出好木材支援國家建設,同時還要多造林,實現(xiàn)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續(xù)利用。”從那以后,“青山常在,永續(xù)利用”8個字就深深地刻在了馬永順的心中,從此,他造林不止,直到2000年2月去世前,他同家人栽下4萬多棵樹,贏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十大綠化標兵”稱號。與馬永順相比,謝忠仁1年就造下上萬畝林,這真讓人驚異。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8月20日下午,我在銅鼓縣林業(yè)局林改辦周主任的陪同下,去拜訪造林大戶謝忠仁。由于事先沒有約定,當我們乘坐的小車在秋收起義廣場西側(cè)的一家旅館門前停下,司機連按了幾聲喇叭后,才見一位中年女子應聲出來說:“老謝沒在家。”
這是老謝的夫人。周主任告訴我,謝忠仁今年已70歲了,前些年他植樹造林掙了百八十萬,就搬到縣城來住了,這旅館就是他夫人開的。只一會工夫,就見謝忠仁風風火火騎摩托車趕回來了。他敦實硬朗,精氣神十足,根本不像個垂暮之人。
“聽說你是造林大戶,一共造了多少林啦?”我開口就核實林業(yè)部門宣傳的數(shù)字是否有假。
謝忠仁嘿嘿一笑:“我從1982年開始上山造林,20多年,一共造有10萬多畝林啦!”
“我以前只聽說有個全國造林模范馬永順,你造的林比馬永順多得多,怎么名氣沒他大呀?”我不解地問。
“馬永順是伐木工人,我是個農(nóng)民,家住在山里,離這縣城40多公里呢!山高皇帝遠,以前沒人知道我!”
從口音聽得出來,他是客家人。周主任怕我聽不懂,就一句句作起了現(xiàn)場翻譯。
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國家鼓勵一部分有能力的人先富起來,謝忠仁覺得,“要想富,就先栽樹。”于是,他帶領(lǐng)全家7口人上山,住進一間自蓋的小屋,拿起鋤頭在48畝半自留山上開始了艱辛的造林創(chuàng)業(yè)史。他親自營造的林子,成活率均在95%以上,1986年,縣林業(yè)局用16500元收購了他6年間在荒山上造的林,還給了他5000元獎金。嘗到甜頭之后,他就更愛上了造林,林業(yè)部門出臺的所有造林項目,他全都承接過。2005年林業(yè)產(chǎn)權(quán)制度改革后,他抓住大好時機,投資50萬元,于2006年6月與原城郊林場林業(yè)技術(shù)員李外勤合伙組建起了誠科造林公司,踏上了專業(yè)化造林之路。不只是在本縣,而且還在外縣,以至到廣東承包造林項目……“在江西,我是第一家。我獲得全國綠化獎章和省勞模稱號后,江西省林業(yè)廳還獎勵了我20臺打穴機,8臺割草機哩!”他自豪地說。
我想看看你的苗圃好嗎?他欣然答應。
正夕陽西下時分,他帶我走進了綠油油的紅心杉良種育苗基地,仿佛是看到了自己一群可愛的孩子似的,他連聲說:“長得太好了,太好了!”他指著一株苗遞給我說:“你看,它現(xiàn)在有30厘米高了,到明年一二月,長到60厘米高不成問題。一般的杉樹苗栽下后10年成材,紅心杉苗栽下后只要7年就成材,市場上供不應求哇!”
他接著興奮地向我算了一筆賬:這塊育苗基地是160畝。每畝育4萬株苗,可造3200畝林。每株苗賣兩毛錢,除去土地租賃費和育苗成本,每畝有1000元利潤。也就是說,這160畝苗一年的利潤就是16萬元。
聽到此,我很為他高興,指著眼前的一大片苗圃說:“這真就是你的‘綠色銀行’!”
他笑道:“如今造林是越來越有奔頭啦!只要身體還行,我就要繼續(xù)造林!可以說,心有多大,山上的‘綠色銀行’就有多大!明年,我這紅心杉良種育苗基地還得擴大,此外,還有木荷、楓香榿木、松樹、酸棗馬卦、含笑樹苗。分山到戶后良種樹苗供不應求,就說明山上到處都辦起了‘綠色銀行’。以前,周恩來總理不是對馬永順說過,要‘青山常在,永續(xù)利用’么?你看,如今我們這里到處是青山綠水,青山綠水就是留給子孫后代的金山銀山唦!”
此刻,我看到他古銅色的臉膛輝映著金色的晚霞,笑得分外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