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yīng)茯苓苗 玉林茯苓菌種 茯苓種 茯苓 食用菌種 木耳種 茯苓種子 土茯苓苗 磨菇種電話13377355857
茯苓栽培:培養(yǎng)料的準備
1.樹種選擇
常用樹種有馬尾松、黃山松、云南松、赤松、黑松等,以樹齡15~20年、樹徑10~20厘米的中齡樹這宜。
2.樹種處理
松樹屬于常綠針葉樹,休眠期不明顯,常在秋末冬初時砍。松樹砍倒后,剔去大的樹枝,留樹梢少量的枝條,可加快樹體內(nèi)抽水及干燥。然后在樹干表面削皮留筋,一般間隔3厘米左右削去一道3厘米寬的樹皮,以加快樹干內(nèi)油脂溢出和干燥,使接種后菌絲易成活。削皮留筋不應(yīng)為4條,否則段木易成方形,入窖后與底土接觸面過大、吸水過多,不利于茯苓菌的傳引又易生板苓。所以削皮以3,5,7條為好。
削皮后的松木作風(fēng)干處理,當橫斷面出現(xiàn)裂紋,立即鋸成60~70厘米長的段木。截斷后將段木搬至菌場附近,按“井”字形堆放,堆高1.5米,堆頂覆蓋樹皮或茅草防雨,任其日曬干燥,大約需要100天。含水量25%~28%是下窖的濕度標準。
怎樣加工茯苓?
1)發(fā)汗去掉茯苓所含水分,使其干燥縮身的過程稱發(fā)汗。發(fā)好汗的茯苓,菌核內(nèi)部組織緊密,切口光細。反之,組織疏松,切口粗糙。發(fā)汗的方法是先刷掉茯苓表面的泥沙和雜物,放于干燥涼爽室內(nèi),地面鋪稻草,然后將茯苓逐層堆放,一般堆3~4層,上面再用草席或麻袋蓋嚴,讓其自然發(fā)汗,蒸發(fā)掉多余水分。每隔4~5天翻堆1次,經(jīng)10~15天反復(fù)幾次,待菌核表皮面上起皺紋,呈暗褐色即可結(jié)束,再置陰涼處晾至全干。
(2)切片切片的順序是“先皺后整”,“先小后大”。切片前先剝?nèi)ボ蜍咂ぃ瑒儠r盡量不帶茯苓肉。苓肉一般為白色,靠苓皮部位的受傷處呈褐色,切時先用刀將苓肉白色及褐色部分分開,然后分別將白色苓切成白苓片或白苓塊。切片或切塊時,握刀要緊,刀片應(yīng)向下同時用力向前推動,使片(塊)表面均勻、光滑,并盡量避免塊片缺角。
(3)干燥切成片或塊后,隨即攤在簸箕或晾席里曬,夜間收回讓其陰涼回潮,第二天翻面再曬。曬2~3天,其水分可蒸發(fā)掉70%,當表面出現(xiàn)微細裂紋后,收回放進屋內(nèi),將簸箕重疊壓放,使苓片(塊)再回潮,經(jīng)1~2天后,裂口合攏,再稍壓平復(fù)曬。如果遇上陰天或雨天,可用炭火烘干,烘烤應(yīng)用無煙火,烘時火力不能過大,一般控制在50℃~55℃為好,并經(jīng)常翻動,烘干后堆積起來,用草席或稻草蓋嚴,使其回潮5~7天,再進行第二次烘烤。復(fù)烤的菌核可長期保存不易變質(zhì),即成商品。
供應(yīng)茯苓苗 茯苓菌種 茯苓種 茯苓 食用菌種 木耳種 茯苓種子 土茯苓苗 磨菇種電話1337735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