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栽培方式: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 合歡常采用播種繁殖,于9-10月間采種,采種時要選擇子粒飽滿、無病蟲害的莢果,將其晾曬脫粒,干藏于干燥通風處,以防發(fā)霉。 春季育苗,播種前將種子浸泡8-10h后取出播種。開溝條播,溝距60cm,覆土2-3cm,播后保持畦土濕潤,約10d發(fā)芽。1h㎡用種量約150kg。苗出齊后,應加強除草松土追肥等管理工作。第2年春或秋季移栽,株距3-5m。移栽后2-3年,每年春秋季除草松窩,以促進生長。 種子處理 于翌年3-4月間,將種子作處理后方可播種。由于合歡種皮堅硬,為使種子發(fā)芽整齊,出土迅速,播前2周需用0.5%的高錳酸鉀冷水溶液浸泡2h,撈出后用清水沖洗干凈置于80℃左右的熱水中浸種30s(長不能超過1min,否則影響發(fā)芽率),24h后即可進行播種。利用這種方法催芽發(fā)芽率可達80%-90%,且出苗后生長健壯不易發(fā)病。 栽培技術 育苗 育苗方法有營養(yǎng)缽育苗和圃地育苗。 營養(yǎng)缽育苗。常用的營養(yǎng)土有2種:一種是焦泥灰60%-70%、園土20%-30%、垃圾或欄肥9.5%、鈣鎂磷肥0.5%,混拌均勻;另一種是肥沃表土90%、草木灰7%、骨粉1%、腐熟畜肥2%,搗碎拌勻。每杯播種2-3粒經過催芽處理的種子,播種后上面蓋些泥灰或細土25px,有條件的再撒上一些松針。把已播種的營養(yǎng)杯排成寬25px、長度不定的畦,畦四周培土與杯等高,以保持水分,約排18萬只/hm2左右,播后1周即發(fā)芽出苗。 圃地育苗。圃地要選背風向陽、土層深厚、沙壤或壤土、排灌溉方便的地方。翻松土壤,鋤碎土塊,做成東西向、寬1m、表面平整的苗床。播種前在畦上先施腐熟人糞尿和鈣鎂磷肥,再蓋上一層細園土。采用寬幅條播或撒播,播種后蓋一層約12.5px厚的細泥灰,然后覆蓋稻草,用水澆濕,保持土壤濕潤。用種量,需移苗栽植的播45-60kg/hm2,不移苗的播30-37.5kg/hm2。播種后7d內,晴天要噴1-2次水,保持苗床濕潤。幼苗出土后逐步揭除覆蓋物,片真葉普遍抽出后全部揭去覆蓋物,并拔除雜草。 移栽管理 合歡密植才能保證主干通直,育苗期要及時修剪側枝,發(fā)現有側枝要趁早用手從枝根部抹去,因為用刀剪削側枝往往不徹底,導致側芽再度萌發(fā)。主干傾斜的小苗,第二年可齊地截干,促生粗壯、通直主干;小苗移栽要在萌芽之前進行,移栽大苗要帶足土球。移植時間宜在春、秋兩季。春季移栽宜在萌芽前,樹液尚未流動時;秋季栽植可在合歡落葉之后至土壤封凍前。同時,要及時澆水、設立支架,以防風吹倒伏。管理上每年應予修剪,調整樹態(tài),保持其觀賞效果。另外,還要于每年的秋末冬初時節(jié)施入基肥,促使來年生長繁茂,著花更盛。綠化工程栽植時,要去掉側枝葉,僅留主干,以保成活,晚秋時可在樹干周圍開溝施肥1次,保證來年生長肥力充足。 田間管理 定苗、除草及肥水管理 苗期要做好定苗、除草、施肥等工作。當苗高375px左右時要進行定苗,株距15-500px。如果田間雜草過多可進行人工鋤草或化除。定苗后結合灌水追施淡薄有機肥和化肥,加速幼樹生長,也可葉面噴施0.2%-0.3%的尿素和磷酸二氫鉀混合液。8月上旬以前要以施氮肥為主,用純氮225-375 kg/hm2,后期(8月中下旬至9月間)以施用氮、磷、鉀等復混肥為主,用量為600-750kg/hm2,施肥時要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則,不得施“猛肥”,以防肥多“燒苗”。由于合歡不耐水澇,故要在圃田內外開挖排水溝,做到能灌能排。若管理適當,當年苗高可達2000px以上。如作城鎮(zhèn)、園區(qū)綠化之用,要分床定植,苗期要及時修剪側枝,保證主干通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