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育苗地的選擇及整地
要選擇在地勢平坦、排水良好、土質(zhì)肥沃、pH值5.5~7.0,土層厚度50 厘米以上的沙壤土和壤土。整地作床從9月中旬開始,整地深翻30厘米,揀出草根、石塊,春播在秋翻后于翌年春耙地,每667平方米施有機肥1.5噸。翻地時進行土壤消毒每667平方米施4千克硫酸亞鐵,防治地下害蟲,每667平方米可施2.5千克辛硫磷。然后每平方米施入熟好的農(nóng)家肥5千克,作床高20厘米,床面寬1.1米,步道40厘米。為防治苗木病害,每平方米用5克溶液噴灑床面,用藥5天后播種。
2 種子的采集及處理
2.1 采種
9 月中旬待種子完全成熟時進行采種,在已經(jīng)定為優(yōu)良的母樹上采種,蒙古櫟種子成熟一般自然脫落到地面,對未脫落的種子采取震擊樹干,讓其脫落,然后地面收集,收集的同時去發(fā)育不飽滿、有蟲眼的種子。種子收集后立即用50~55℃溫水浸泡種子半小時,一是殺死橡實中的橡鼻蟲,二是精選種子,提高種子純度,三是用溫水浸泡進行催芽處理。
2.2 種子處理
種子采收后用50~55℃溫水浸種15分鐘或用冷水浸種24小時,同時將漂浮的不成熟、蟲蛀種子撈出,也可以用敵敵畏熏蒸一晝夜進行殺蟲處理。秋播種子消毒處理后即可直接播種,效果良好;春播種子在冷室內(nèi)混沙(種沙比為1∶3)催芽,每周翻動一次,隨時檢出感病種子并燒掉,翌年春播種前一周將種子篩出,在陽光下翻曬,種子裂嘴達30%以上可播種。
3 播種
催芽后,將催芽的種子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種子消毒,然后于9月中下旬進行播種。播種量在0.7千克/平方米,地徑、苗高和出苗量最為適宜。播種床面幅為1米,播種后覆土4厘米,進行輕度鎮(zhèn)壓。進入10月下旬,采用樹葉和草覆蓋床面,厚度為5厘米,然后在樹葉上覆蓋1~2厘米厚的土作為冬季防寒處理,翌年4月中旬將床面的覆蓋物去掉,以使苗木正常生長。播種方法有撒播、條播、點播三種。撒播將種子均勻撒在床面上覆土4~5厘米鎮(zhèn)壓;條播幅距10厘米,開溝深5~6厘米,將種子均勻撒在溝內(nèi)覆土4~5厘米鎮(zhèn)壓;點播株行距8厘米×10厘米,深度5~6厘米,每穴放一粒種子,種臍向下,覆土4~5厘米鎮(zhèn)壓。播種前澆足底水。播種量撒播、條播的播種量為130~200千克/667平方米,點播為100~130千克/667平方米。秋播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春播4月中旬至5月上旬。
4 播種后管理
4.1 遮蔭、降溫保墑
遮蔭可以使苗木不受陽光直接照射,可以減低地表溫度,防止幼苗遭受日灼危害,保持適宜的土壤溫度,減少土壤和幼苗的水分蒸發(fā),同時起到了降溫保墑的作用。遮陰的方法一般可用葦簾。一般透光度以 50%~80%較好。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左右進行放簾。其他早晚弱光時間或陰天可把簾子卷起,苗木受弱光照射,可增強光合作用,提高幼苗對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能力。促使幼苗生長健壯。
4.2 間苗和補苗
間苗是為了調(diào)整幼苗的疏密度,使苗之間保持一定間隔距離,占有一定營養(yǎng)面積,空間位置和光照范圍,是根系均衡發(fā)展,苗木生長整齊健壯。間苗次數(shù)應(yīng)以苗木的生長速度確定,一般間苗1~2次即可。第一次間苗在幼苗5厘米左右時進行,當苗高達10厘米左右時在進行第2次間苗。間苗時,應(yīng)間除有病蟲害、發(fā)育不良、弱小的劣苗以及病株苗,過密苗。
補苗工作是補救缺苗的一項措施。補苗時期越早越好,可以減少對根系的損傷,早補不但成活率高,且后期生長與原來苗沒有顯著差別。補苗可結(jié)合間苗同時進行,最好選陰雨天或下午4時以后進行,以減少強陽光的照射,防止萎蔫。必要時在補苗后進行一定遮蔭,可提高成活率。
4.3 截根和移栽
一般苗在長出4~5片真葉,苗根未木質(zhì)化時進行截根,截根深度在5~15厘米為宜。目的是控制主根生長,促進苗木的側(cè)根、須根生長,提高苗木質(zhì)量,同時也提高成活率。結(jié)合間苗進行幼苗移栽,可提高種子的利用率。幼苗移栽后應(yīng)及時進行灌水和給予適當?shù)恼谑a。
4.4 中耕除草
中耕即為松土,作用于表土層,減少水分蒸發(fā),增加土壤保水能力,促進土壤空氣流通。中耕和除草二者相結(jié)合進行,但意義不同,操作也有差異。一般除草較淺;中耕在幼苗初期淺些。在旱或鹽堿地,雨后或灌溉水后,都應(yīng)進行中耕,以保墑和防止返堿。中耕除草在苗木繁育工作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可以減少土壤中水分養(yǎng)分的消耗,減免病蟲害的感染,加速苗木生長,提高苗木質(zhì)量。其工作量很大,有條件的應(yīng)盡量使用機械操作。
4.5 灌水與排水
水分在種子萌發(fā)和苗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土壤中有機物質(zhì)的分解,苗木對營養(yǎng)的吸收都與土壤濕度有關(guān)。出土后的幼苗組織微弱,對水分要求嚴格,略有缺水現(xiàn)象極易發(fā)生萎蔫現(xiàn)象,水大又會發(fā)生澇害,因此幼苗期間灌水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技術(shù)措施。
幼苗在不同的生長時期對水的需求量也不同。
生長初期,苗小、根系短、深入土層淺,需水量不大,只要經(jīng)常保持土壤上層濕潤,就能滿足幼苗期對水分的需水量,因此灌水量宜小次數(shù)應(yīng)多。
速生期,苗木的莖葉急劇增長,莖葉的蒸騰能量大,對水的吸收量也大,故灌水量應(yīng)大,次數(shù)應(yīng)增多。
生長后期,苗木生長緩慢即將進入停止生長期,正是充實組織,枝干木質(zhì)化,增加抗寒能力階段,應(yīng)抑制其生長,要減少灌水、控制水分,防止徒長。
灌水的方法目前采用地面灌水,床灌時要注意防止沖刷,以免將幼苗淤入土中或?qū)⒏繘_出土面,灌水時進水量要小,水流要緩;有條件的地區(qū)可采用噴灌,噴出的水點要小,防止將幼苗砸倒、根系沖出土面、或?qū)⒛嗤翞R起,污染葉面,妨礙光合作用,至使苗木窒息枯死。
4.6 施肥
有很多種類,可分為有機肥和無機肥兩大類。有機肥有人糞尿、堆肥、綠肥以及餅肥、河泥垃圾廢物等,一般含有多種營養(yǎng)元素。無機肥包括各種化肥、顆粒肥料、草木灰、骨粉、石灰以及微量元素,一般成分單純、含量高、肥效快,又稱礦質(zhì)肥料。
施肥時間分施基肥和追肥兩種,基肥多隨耕時使用,以有機肥為主。也可在播種時施用基肥,稱為種肥。種費常施用腐熟的有機肥或顆粒肥,撒入播種溝中或與種子混合隨播種時一并施入。
施肥用追肥的方法有兩種。根外追肥是利用植物的葉片能吸收營養(yǎng)元素的特點,而采用液肥噴霧的施肥方法。對需要量不大的微量元素和部分化肥做根外追肥起效果較好,即可減少肥料流失又可收效迅速。
4.7 病蟲害防治
蒙古櫟常見的病害為白粉病、褐斑病和早烘病。白粉病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多在9~10月份發(fā)生。褐斑病常在多濕、多風年份的春蠶期發(fā)生,病重時柞葉焦枯。早烘病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多發(fā)生在8月底9月初,凡雨多年份或連年砍伐過度或食葉過酷處均易發(fā)生早烘,嚴重時整個柞嵐的柞葉出現(xiàn)紅褐色干枯狀。防治方法是:用波爾多液、石灰硫磺合劑和防霉靈等農(nóng)藥防治柞樹褐斑病,效果明顯。
蟲害以肖黃掌舟蛾、黃二星舟蛾和刺蛾類為最,多發(fā)生在7月下旬至8月初,各地均有被三種害蟲吃光柞嵐的現(xiàn)象。舞毒蛾、柞象鼻蟲、櫟刺蚜、蘋梢梢鷹夜蛾、櫟大蚜、粟山天牛等亦是常見蟲害。防治方法:之前用2.5%敵百蟲粉藥殺鱗翅目害蟲,用 1.5%樂果粉藥殺刺吸口器害蟲。用亞胺硫磷專殺刺蛾類幼蟲,此藥品在一定濃度和時期內(nèi)對蠶無害。
4.8 防寒越冬
苗木的組織幼嫩,尤其秋梢部分,入冬的時候不能完全木質(zhì)化,抗寒力低易受凍害,苗木的防寒措施有:①適時早播,延長生長季節(jié);在生長季后期多施磷鉀肥少灌水,促使苗木生長健壯、枝條充分木質(zhì)化,提高抗寒能力;亦可進行夏秋修剪,打梢等措施,促進苗木停止生長使組織充實,抗寒能力增加。②預(yù)防霜凍,保護苗木越冬。埋土培土要在土壤封凍前。冬季覆蓋時要用稻草或落葉把苗全部覆蓋起來。搭寒棚做法與陰棚相似但棚不透風、白天打開、夜晚蓋好。③入冬前將苗木灌足凍水,增加土壤濕度,保持土壤溫度,使苗木相對增加抗風能力。灌凍水時間不宜過早,一般在封凍前進行,灌水量應(yīng)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