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主要和大家說到的主要內(nèi)容是赤芍規(guī)范化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有想法種植這一中草藥植物的農(nóng)民朋友可以好好學習,不要錯過!
1 形態(tài)特征
1.1 芍藥。多年生草本植物,赤芍高40~70cm,無毛。根肥大,紡錘形或圓柱形,黑褐色。莖直立,上部分枝,基部有數(shù)枚鞘狀膜質鱗片。葉互生;葉柄長達9cm,位于莖頂部者葉柄較短;莖下部葉為二回三出復葉,上部葉為三出復葉;小葉狹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偏斜,邊緣具白色軟骨質細齒,兩面無毛,下面沿葉脈疏生短柔毛,近革質;▋尚,數(shù)朵生莖頂和葉腋,直徑7~12cm;苞片4~5,披針形,大小不等;萼片4,寬卵形或近圓形,長1~1.5cm,寬1~1.7cm,綠色,宿存;花瓣9~13,倒卵形,長3.5~6cm,寬1.5~4.5cm,白色,有時基部具深紫色斑塊或粉紅色,栽培品花瓣各色并具重瓣;雄蕊多數(shù),花絲長7~12mm,花藥黃色;花盤淺杯狀,包裹心皮基部,先端裂片鈍圓;心皮2~5,離生,無毛。蓇葖果卵形或卵圓形,長2.5~3cm,直徑1.2~1.5cm,先端具椽,花期5~6月,果期6~8月。
1.2 川赤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120cm。根圓柱形,單一或分歧,直徑1.5~2m。莖直立,有粗而鈍的棱,無毛。葉互生;葉柄長3~9m;莖下部葉為二回三出復葉,葉片輪廓呈寬卵形,長7.5~20cm;小葉成羽狀分裂,裂片窄披針形或披針形,寬4~16mm,先端漸尖,全緣,上面深綠色,沿葉脈疏生短柔毛,下面淡綠色,無毛,葉脈明顯;▋尚裕2~4朵,生莖頂端和葉腋,常僅1朵開放,直徑4.2~10cm;苞片2~3,披針形,長3~7cm,分裂或不裂;萼片4,寬卵形,長1.7m,寬1~1.4cm,綠色,宿存;花瓣6~9,倒卵形,長2.3~4cm,寬1.5~3cm,紫紅色或粉紅色;雄蕊多數(shù),花絲長5~10mm,花藥黃色;花盤肉質,僅包裹心皮基部;心皮2~5,離生,密被黃色絨毛,柱頭宿存。蓇葖果長1~2cm,密被黃色絨毛,成熟果實開裂,常反卷;ㄆ5~6月,果期7~8月。
2 生物學特性
2.1 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
2.1.1 海拔高度。野生芍藥多集中生長于北方海拔500~1500m之間的山地和草原。土壤為棕色森林土、暗棕色森林土、灰色森林土及草原草甸土。常見于山坡、溝旁、闊葉雜木林下、林緣和灌叢間,或草木繁茂的固定沙丘及典型草原的天然植物群落中。川赤芍集中生長在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海拔3000~3500m的山原和峽谷地。土壤多為高原棕壤和暗棕壤。深山高原地區(qū)的植被較好,因而形成了川赤芍生長的適宜區(qū)。
2.1.2 溫度。赤芍是典型的溫帶植物,適宜溫暖氣候條件,在年均溫14.5℃、7月均溫27.8℃條件下生長良好。赤芍耐熱又耐寒,可耐受的夏季最高溫度為42.1℃,冬季可耐-46.5℃的低溫,在我國北方可露地栽培越冬。
2.1.3 光照。赤芍喜光照,其植株在一年當中隨著氣候節(jié)律的變化,而產(chǎn)生生長期和休眠期的交替變化。其中以休眠期的春化階段和生長期的光照階段最為關健。芍藥的春化階段,要求0℃低溫、經(jīng)過40d左右才能完成。然后混合芽方可萌動生長。芍藥屬長日照植物,花芽要在長日照下發(fā)育開花,混合芽萌發(fā)后,若光照時間不足或在短日照條件下通常只長葉不開花或開花異常。
2.1.4 水分。赤芍適宜濕潤的氣候條件,耐干旱不需多灌溉,但若缺水則花朵瘦小、花色不艷。對植株生長發(fā)育不利。
2.1.5 土壤。赤芍是深根系作物,要求土層厚、疏松且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在粘土和沙土中生長較差,以中性或微酸性土壤為宜,土壤含氮量不宜過高,以防止枝葉徒長,生長期適當增施磷鉀肥,以促使枝葉生長。
2.2 生長發(fā)育特性。赤芍種子為上胚軸休眠類型,秋季采種后1周內(nèi)進行播種,當年生根,再經(jīng)過一段低溫打破上胚軸休眠,翌春破土出苗。赤芍是宿根。每年3月萌發(fā)出土,4~6月為生長發(fā)育旺盛時期,花期5月,果期6~8月,8月中旬地上部分開始枯萎,是芍藥甙含量最高時期。
3 栽培技術
3.1 育苗
3.1.1 選地整地。選擇地勢高,土層深厚、疏松、排水良好、中性或堿性沙質壤土或綿沙土水澆地。耕翻以秋季為好,深度30~45cm,結合深翻畝施腐熟細碎的圈肥3000kg以上,或生物有機肥400~500kg或15∶15∶15的三元硫酸鉀型復合肥30kg加4kg辛硫磷顆粒混勻后施用。春季將土壤耙細整平,做寬1.5m、高15~20cm的畦,畦間距35cm。
3.1.2 播種。當年9月中下旬用剛采下的成熟種子進行條播,方法是順畦面方向開5~7cm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中,覆土5cm左右,稍鎮(zhèn)壓。播種后用微噴帶進行噴灌,20cm土層澆透即可,以保證種子發(fā)芽水分。播種蓋土后可噴施乙草胺封閉除草劑,播種第一年不出苗,所以有草時候可以噴施百草枯、農(nóng)達等,但是噴施百草枯一定要在表土稍干,噴施后24h不下雨條件下使用。
3.1.3 播后管理。越冬前在畦面鋪2~3cm厚圈肥或土雜肥,以保安全越冬。第2年4月開始出苗,視土壤墑情適當澆水。期間做好中耕除草工作,苗高10cm時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預防病害。5~6月追施15∶15∶15的三元硫酸鉀型復合肥30kg一次,越冬前最好上蓋廄肥。第3年春季作種苗進行移栽。
3.1.4 起苗。第3年4月中下旬起苗。面積小可人工起苗,面積大時也可用機械收,先割去地上枯莖,再用藥材收刨機起苗,抖去泥土,剔除有病斑、分杈和機械破損的種苗。起獲的種苗按長短進行分類,并打成小捆備栽。如果不能立即移栽,可選通風陰涼干燥處,用潮濕的河沙層積貯藏。選擇根條形、無分杈、光滑無病斑、無銹病、無機械損傷的做種苗。
3.2 移栽
3.2.1 選地整地。選擇地勢較高、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向陽的中性或微酸性沙質壤土。整地前灌一次透水,土壤耕翻30cm左右,結合整地施入腐熟有機肥2000~3000kg,或生物有機肥400~500kg或15∶15∶15的三元硫酸鉀型復合肥30kg加4kg辛硫磷顆粒混勻后施用,整平耙細。
3.2.2 定植。華北地區(qū)4月初~5月上旬可進行栽種,人工栽植方法:按行距50cm、株距30cm,兩人配合栽植,一人用鐵鍬深入土壤,然后向前輕推下鍬把,留出一個可以放進苗的縫隙,另一人把苗頭朝上將苗豎立放入縫隙中,深度以芽頭到土面5cm為宜,抽出鐵鍬,合攏縫隙,并用腳踩實。
3.2.3 定植后管理。
①中耕除草:定植后,頭兩年幼苗矮小,如不及時除草易成草荒。栽后一般半個月左右紅芽露出,應立即中耕除草,此時的赤芍根纖細,扎根不深,不宜深鋤。5月、6月各中耕除草1次。以后每年視情況進行中耕除草2~3次。
②培土、灌溉:每年入冬前在清理枯枝殘葉的同時,應培土1次,以防止越冬芽露出地面枯死。在夏季高溫干燥時期,也應適當培土抗旱。有條件的地區(qū),可以灌溉。多雨季節(jié)要及時排水。
③摘蕾:現(xiàn)蕾后及時摘除花蕾,集中養(yǎng)分供根部生長發(fā)育。留種的植株可適當去掉部分花蕾,使種子充實飽滿。
④間作:栽后當年和第2年可適當在赤芍空間栽種紅小豆、大豆、芝麻等,以降低夏季地表溫度,又能收獲糧食。
⑤追肥:第一年施基肥以外,在7月份每畝追施15∶15∶15的三元硫酸鉀型復合肥30kg。以后每年7月中旬追施復合肥1次,每年噴施根莖藥材專用葉面肥4~5次。
4 病蟲害防治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通過選用抗性品種、培育壯苗、加強栽培管理、科學施肥等栽培措施,綜合采用農(nóng)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科學合理地采用化學防治,將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允許范圍以內(nèi)。農(nóng)藥安全使用間隔期遵守GB/T8321.1~7,沒有標明農(nóng)藥安全間隔期的農(nóng)藥品種,收獲前30d停止使用,農(nóng)藥的混劑執(zhí)行其中殘留性最大的有效成分的安全間隔期。
4.1 病害。芍藥常見病害有白粉病、銹病、灰霉病、炭疽病等。
4.1.1 芍藥白粉病。①癥狀:發(fā)病初期葉片兩面均可產(chǎn)生近圓形的白色小粉斑,后逐漸擴大可連片呈邊緣不明顯的白粉斑,甚至布滿整葉。后期葉片兩面及葉柄、莖稈都可受害,產(chǎn)生有污白色霉斑,并散生黑色小粒點,為病原菌有性世代的閉囊殼。②發(fā)病特點: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田間病株或以閉囊殼在病殘體上越冬。初侵染產(chǎn)生的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傳播,可頻繁再侵染。一般在6月初、氣溫20℃以上為初發(fā)期,隨著氣溫的升高,7、8月份為盛發(fā)期。液態(tài)水存在不利于發(fā)病,但土壤缺水或灌水過量、氮肥過多、枝葉生長過密、通風透光不良等利于發(fā)病。③防治方法:秋末及時將地上部分剪除并清理燒毀,花后及時疏枝,剪除殘花,發(fā)病較輕時及時摘除病葉并燒毀,保持田園衛(wèi)生。
4.1.2 芍藥銹病。①癥狀:以為害葉片為主,受害葉片正面初期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黃綠色小點,葉背相應部位產(chǎn)生黃褐色夏孢子堆。后期病斑灰褐色,產(chǎn)生褐色冬孢子堆。嚴重發(fā)病可造成葉片早期大量枯死。②發(fā)生特點:病菌以菌絲或冬孢子堆在寄主病組織上越冬。次年5月上旬開始發(fā)病,并產(chǎn)生夏孢子不斷侵染蔓延。后期形成冬孢子萌發(fā)后可侵染松屬植物。③防治措施:及時徹底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減少侵染源。在園圃周圍避免以松屬植物作為隔離樹種或周圍杜絕種植該種植物。
4.1.3 芍藥灰霉病。①癥狀:莖、葉、花均可受害,一般花后發(fā)生嚴重。葉尖、葉緣產(chǎn)生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水漬狀病斑,褐色、紫褐色至灰色,不規(guī)則輪紋狀。潮濕時,葉背具灰色霉層。莖部病斑梭形,紫褐色;花部受害易變褐軟腐,造成花瓣腐爛,引起植株頂枝枯萎等。若莖、葉、花三部位同時發(fā)病,可致芍藥嚴重減產(chǎn),甚至絕收。②發(fā)生特點:病菌以菌絲體、菌核和分生孢子在土壤及病組織或糞肥中越冬,翌年產(chǎn)生的分生孢子隨氣流、風雨及灌溉水、田間操作等途徑傳播、侵染與危害,具有多次再侵染。環(huán)境條件適宜易造成病害流行,低溫高濕條件下發(fā)病嚴重,一年具有春、秋2個發(fā)病高峰期,分別為3~4月和9~10月,氣溫達8℃~23℃、相對濕度90%以上利于發(fā)病。偏施氮肥、排水不良、光照不足及連作地塊可加重灰霉病發(fā)生。③防治方法:搞好田園衛(wèi)生。植物生長期及時剪除發(fā)病株枝葉與花朵,秋后剪除并及時清理枯枝、落葉、敗花及雜草等。加強水肥管理,合理施肥,避免過多施用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有機肥要充分腐熟;選擇砂壤土栽培,適量澆水,避免漬水,防止爛根;選育無病壯苗。選擇生長健壯、無病的母株作分株繁殖植物。合理密植。植株需合理密植,加強修剪,改善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減少發(fā)病率。
4.1.4 芍藥炭疽病。①癥狀。以危害葉片為主,葉柄及莖均可受害。葉片病斑初為長圓形,后擴大成黑褐色不規(guī)則的大型病斑,表面略下陷。濕度大時病斑表面出現(xiàn)粉紅色黏稠孢子堆,嚴重時病葉下垂。莖部發(fā)病與葉片相似,嚴重時會引起倒伏。②發(fā)生特點。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株或病殘體上越冬,次年產(chǎn)生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從傷口侵入寄主進行危害,具有多次再侵染。在8~9月份高溫多雨時發(fā)病嚴重。③防治措施:搞好田園衛(wèi)生。病害流行期及時摘除發(fā)病組織,秋冬季節(jié)徹底清除病殘體,減少病菌數(shù)量及來源。
4.2 蟲害。主要有蚜蟲類、葉螨類、螻蛄類、小地老虎、蠐螬類、金針蟲等為害根部。防治方法:可用鋅硫磷2kg/667m2,制成毒土,結合整地撒入土中毒殺。
5 采收與加工
5.1 采收。有性繁殖的赤芍4~5年收獲。用芽頭繁殖的3~4年收獲。8~9月份采挖,不宜過早或過遲,否則會影響產(chǎn)量和質量。方法:選擇晴天,先將地上莖葉割去,挖出根部。將根莖部分帶芽切下,再分成小塊作為栽植用的種栽,放入室內(nèi)或窖內(nèi)用沙子埋上,保管。根另行加工成商品。
5.2 加工。赤芍根挖出后,應盡快洗去根及根莖上附著的泥土等雜質,切下芍根進一步加工。可采用不銹鋼網(wǎng)筐人工流水沖洗方法或者采用高壓水槍清洗。并人工挑除夾雜于其中的枯枝,并剔除破損、蟲害、腐爛變質的部分。去掉根莖及須根等雜質,切去頭尾,修平。經(jīng)修剪好的芍根,理直彎曲,進行晾曬或烘至半干,按大小捆成小把,以免干后彎曲。之后曬或烘至足干,貯于通風干燥陰涼處,防蟲蛀霉變即可。
想種植赤芍這一中草藥植物的農(nóng)民朋友們可要好好參考這篇文章了,這篇文章小編為大家說到了赤芍的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的防治還有采收方面,可以說是非常詳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