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會問到常春藤是什么?其實很多朋友都見過常春藤,有時候在外面會看到墻上爬滿了一種植物,其實這就是常春藤。今天來和大家聊聊常春藤扦插繁殖技術以及常春藤設施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 1 常春藤扦插繁殖技術 1.1扦插場地、設施的準備 應選擇地勢平坦、通風良好、光照充足、排灌方便、交通便捷的場地。常春藤盆栽周年生產要求栽培設施配套有降溫、加溫設備,以滿足常春藤對溫度的要求;配套噴霧加濕系統(tǒng),以保證充足的環(huán)境濕度;活動式遮陽系統(tǒng),滿足對光照的需求;澆灌系統(tǒng)、施藥系統(tǒng)、純水系統(tǒng)等。小盆栽需配置栽培苗床,垂吊式栽培需配置吊掛床架。 1.2扦插基質的準備 常春藤扦插基質宜選用優(yōu)質泥炭0~5mm 或0~8mm粒徑、pH值為5.5的育苗用基質,用前需用機器或人工攪碎,再以泥炭︰珍珠巖體積比3︰1 加入大粒(3~5mm粒徑)珍珠巖,混合均勻,然后加水攪拌,使基質的最終含水量控制在60%~70%。 1.3扦插容器的準備 根據栽培目標確定選擇扦插用容器。小盆栽宜選擇90mm盆徑雙色盆及盛放雙色盆的15孔托盤;作垂吊栽培宜選用180mm、230mm 或360mm盆徑塑料吊蘭盆;用作露地栽培育苗,可選用72 孔穴盤或黑色塑料營養(yǎng)缽。新采購的容器無需處理,使用過的扦插容器需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0.5%的高錳酸鉀溶液處理后備用。 1.4插穗的準備 插穗應在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上剪取,選用當年生嫩枝,插穗宜保留2個節(jié),下位節(jié)上的葉片去掉;個別品種節(jié)間較短,需保證插穗長度在2~2.5cm;插穗上下剪口均需剪平口;剪口在上位節(jié)以上0.3~0.5cm。 1.5扦插時間的確定 常春藤穴盤或營養(yǎng)缽育苗生產周期為45~60天,小盆栽生產周期為90~120天, 180mm和230mm盆徑垂吊栽培生產周期為180~240天, 360mm盆徑垂吊栽培生產周期300~360天。商品化育苗和栽培宜根據設施條件選擇栽培方式,根據上市時間安排扦插日期。 1.6扦插方法 1.6.1準備:將處理好的基質填充到扦插容器中,輕墩、勿壓,備用。 1.6.2密度:90mm 盆徑每盆插13~15條、180mm盆徑每盆插30~40條、230mm盆徑每盆插50~60條、360mm盆徑每盆插80~90條。 1.6.3方法:插條現(xiàn)剪現(xiàn)用,將備好的插條均勻插入基質至插條上位葉基部。插好的容器排放在栽培床架上。 1.7扦插繁殖期管理 控制光照3000~4000Lux、溫度23~25℃、濕度保持在75%以上。宜根據場地內的環(huán)境變化適時開啟噴霧系統(tǒng),以調節(jié)場地內的濕度;保證溫室通風良好。在以上環(huán)境條件下,扦插后1周左右進行第1次澆水。第1次澆水可在水中加入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同時加入500倍艾根懸濁液,避免腐爛病的發(fā)生,同時可以促進生根。澆水量控制在能夠浸潤栽培基質的2/3為宜,忌大水澆灌。扦插后2 周左右,宜進行第2次澆水,可以加入500 倍艾根液,此次澆水量控制在能夠浸潤整盆(穴)基質即可,忌澆大水。 扦插繁殖期肥料補充以葉面噴施為主,每3天為1個周期,前期用磷酸二氫鉀1000倍液噴施,后期改用平均肥1000倍液。 通過以上管理,7天左右愈傷組織開始形成,15~20天可以生根,30天左右葉腋處有新芽萌發(fā);穴盤或營養(yǎng)缽育苗45~60天根系發(fā)達,可以移栽。 2 常春藤設施栽培管理 2.1小盆栽管理 2.1.1水分管理 小盆栽在扦插后1個月進入苗期正常管理,因栽培容器小,基質少,澆水周期較短,宜3~4 天澆水1次,結合基質干濕度適當調整澆水周期,保持基質濕潤,忌大水浸泡。為避免基質被沖出容器,選用400目的雨灑澆灌。 2.1.2 肥料管理。進入苗期后宜及時補肥,施肥以薄肥勤施為原則。肥料宜選用N︰P2O5︰K2O=20︰20︰20復合水溶肥,初期使用濃度為2000~3000 倍液,隨著苗齡的增長,可以增加到1000倍液。施肥可以結合澆水進行,小盆栽生產宜1次水1次肥,肥水間隔進行。 2.1.3光照管理。隨著苗齡的增長,常春藤對光照的需求增加, 宜適當增加光照, 控制光照在8000~10000Lux,不宜超過15000Lux。 2.1.4溫度管理。常春藤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0~28℃,周年生產宜控制低溫不低于15℃,高溫不高于35℃。 2.1.5通風管理。常春藤喜通風良好的栽培環(huán)境,在基質過濕、溫度高、空氣濕度大和通風不良的環(huán)境下容易發(fā)生疫病,造成莖腐或根腐,一旦發(fā)生無法挽救,因此要加強設施內的通風,特別要加強夏季的通風管理。 2.2垂吊栽培管理 2.2.1水分管理 垂吊栽培澆水周期控制在6~8 天,結合基質干濕度和栽培環(huán)境適當調整。初期澆水使用雨灑,根系生長旺盛,植株完全覆蓋栽培容器后可以選用普通澆水設備。 2.2.2肥料管理 施肥仍以薄肥勤施為原則,肥料宜選用N︰P2O5︰K2O=20︰20︰20 全料復合水溶肥,初期使用濃度為2000~3000 倍液,隨著苗齡的增長,可以增加到1000 倍液。垂吊栽培容器大、栽培密度高、需肥量大、澆水周期長,施肥宜結合澆水進行,澆水即施肥。 2.2.3其他管理同小盆栽管理。 3 常春藤病蟲害防治 常春藤主要病害有:疫病、炭疽病、灰霉病、葉斑病[3]和日灼,主要蟲害有:紅蜘蛛、白蜘蛛和薊馬等。防治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環(huán)境控制為主,化學防治為輔。 3.1疫病 3.1.1致病原因及主要癥狀。疫病是由疫霉真菌侵染引起的重要病害。一般在高溫高濕、通風不良,特別是基質濕度過大時容易發(fā)生。表現(xiàn)為植株下部葉片腐爛脫落,莖基部開始呈暗綠色水漬狀,后變成黑褐色壞死,根表皮腐爛,枝葉枯萎。 3.1.2防治方法。首先控制栽培場地的溫濕度,創(chuàng)造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加強場地內通風,尤其高溫高濕的栽培季節(jié),要特別重視環(huán)境控制;瘜W防治可噴灑25%甲霜靈水劑或72%霜霉威水劑750倍液或澆灌72%霜霉威水劑800~1000 倍液。 3.2炭疽病 3.2.1致病原因及主要癥狀。炭疽病是由炭疽真菌引起的重要病害。一般在高濕條件下發(fā)生。初期在葉片上形成黃褐色近圓形病斑,隨著病情發(fā)展病斑逐漸擴大呈暗褐色,后期病斑上會生長褐色或黑色病菌孢子囊群。危害嚴重的感病葉片壞死脫落。 3.2.2防治方法。該病可通過控制栽培場地內的空氣濕度加以防治;瘜W防治可選用70%甲基硫菌靈超微可濕性粉劑1000~1200 倍液、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 倍液噴霧防治。 3.3灰霉病 3.3.1致病原因及主要癥狀。灰霉病由灰葡萄孢真菌引起,主要在葉片邊緣呈大的水浸狀褐色斑,逐漸擴大,組織壞死,高濕產生灰霉。一般在低溫高濕條件下發(fā)生。 3.3.2防治方法。嚴格控制栽培場地內的溫度、濕度、通風環(huán)境條件;瘜W防治可采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發(fā)病初期噴施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或50%多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均能有效控制灰霉病的發(fā)生。 3.4葉斑病 3.4.1致病原因及主要癥狀。葉斑病由極毛桿狀細菌侵染引起,在栽培場地內溫暖潮濕時容易發(fā)生。發(fā)病初期葉面小圓形褐色斑,有油漬狀暈圈,后增大至4~5mm黑色病斑,有時多角形,有些斑緣有褐色物。 3.4.2防治方法。嚴格控制溫室濕度;瘜W防治可選用72%農用鏈霉素粉劑4000 倍液噴霧防治。 3.5日灼 3.5.1致病原因及主要癥狀。日灼是由栽培場地光照控制不當引起的,特別是基質濕度不夠、空氣干燥的情況下,光照過強會引起日灼。表現(xiàn)為植株葉片水分供應不足萎蔫,葉片灰白色至灰色,光照過強則葉片葉肉組織直接壞死,葉片出現(xiàn)大片壞死白斑。 3.5.2防治方法。結合植株健康狀況和栽培場地的環(huán)境條件,合理調控光照強度。 3.6紅蜘蛛和白蜘蛛 3.6.1發(fā)生與為害。紅蜘蛛和白蜘蛛主要在栽培場地空氣干燥和溫度高的環(huán)境條件下發(fā)生。主要生活在葉片背面吸食植物汁液,破壞葉肉組織,葉片表面表現(xiàn)為白色斑點,隨著為害的加重葉片黃化枯萎脫落。 3.6.2防治方法。加強栽培場地溫濕度等環(huán)境的控制。藥物防治宜選用15%噠螨靈乳油1200 倍液或24%阿維·螺螨酯乳油3000 倍液噴霧防治。 3.7薊馬 3.7.1發(fā)生與為害。薊馬在高溫低濕環(huán)境條件下易發(fā)生。主要在葉面吸食植物汁液,為害與紅蜘蛛相似。 3.7.2防治方法。使用卉健21%懸浮液或阿克泰25%水分散粒劑(有效成分為噻蟲嗪)3000~4000倍液噴霧防治。 以上就是常春藤的扦插繁殖方法及設施栽培的管理技術,對常春藤種植感興趣的朋友們快來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