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毛斑蛾(Phauda flammans Walker),又名火紅斑蛾、榕樹斑蛾,屬鱗翅目、斑蛾科,分布于廣東、云南等省。危害花葉橡膠榕、榕樹、氣達榕、青果榕、高山榕、印度橡膠榕、美麗枕果榕、菩提榕等各種榕屬庭園樹木。初孵幼蟲啃食葉片表皮,隨蟲齡增大,將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發(fā)生嚴重時植株葉片全被吃光,僅剩枝干。
形態(tài)特征
成蟲 體長13-13.5毫米,翅展31—34毫米。頭、胸火紅色;觸角黑色,末端白色;腹部黑色,略被紅色毛,末端兩側(cè)有紅色厚鱗毛,雄蛾腹部末端有粗毛束;翅火紅,前翅外緣有1枚圓形黑斑;后翅半透明,基部有紅色邊,翅外緣黑色。
卵 扁橢圓形,長1.4—1。6毫米,平鋪塊狀,呈魚鱗狀排列,表面有透明膠質(zhì)覆蓋,起初呈淡黃色,孵化前呈深黃色。
幼蟲 初孵幼蟲呈米黃色,以后體背逐漸變成褐色;老熟幼蟲體長17~19毫米,體背赤褐色,兩側(cè)淺黃色,每一體節(jié)有4個白色毛突,每個毛突著生1根棕色毛;氣門上線和基線白色,氣門篩淺黃色,圍氣門片黃褐色;身體能分泌一種粘液而使體表粘稠。
蛹 長11—12毫米,紡錘形,腹部背面黑褐色,其余均呈淡黃色,翅芽達第5腹節(jié),腹末缺臀棘。
生活習(xí)性
該蟲在廣州一年發(fā)生2代,以老熟幼蟲結(jié)繭越冬,翌年3月初開始化蛹,3月中、下旬為盛期,第1代成蟲4月初開始羽化,4月上、中旬為盛期,幼蟲出現(xiàn)危害在4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2代成蟲6月下旬至7月中旬羽化,幼蟲危害在7月中旬至10月中旬,9月下旬便開始陸續(xù)結(jié)繭進入越冬。成蟲多在白天8:00—12:00時羽化,羽化后3-4天進行交尾,次日產(chǎn)卵,喜歡在樹冠頂部的枝條葉片上產(chǎn)卵,卵塊產(chǎn)于葉面近葉尖處。
每個卵塊7—42粒,卵期13—14天,卵孵化率平均在98%以上。幼蟲孵化后,四處爬行或吐絲下墜分散取食,幼蟲期長達40多天。此后老熟幼蟲沿樹干下地,在樹干基部附近的雜草、石縫或樹根間隙中結(jié)繭化蛹。寄生天敵有絨繭蜂(Apanteles sp.) 和花胸脊額姬蜂 (Gotra octocinctus (Ashmead))。
防治方法
1.結(jié)合庭園樹木冬季管理,松土除繭滅蛹。
2.保護天敵。當幼蟲大發(fā)生后處于危害低潮時,不宜噴藥,使寄生蜂的自然群落旺盛,以抑制朱紅毛斑蛾的發(fā)生。
3.幼蟲嚴重危害時,可用40%氧化樂果1500~2000倍液,40%樂果1000—1500 倍液,80%敵敵畏2000倍液噴灑。此外,也可用殺螟桿菌1000倍液與敵百蟲1000倍液,或80%敵敵畏1500倍液混合,交替使用,毒殺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