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害特點:幼蟲食葉成缺刻和孔洞,嚴重時僅留主脈將樹葉吃光,從而影響樹勢和觀賞效果。褶翅尺蛾3至4齡食量最大,新葉、老葉、嫩枝一概都食,常將金葉女貞的頂部吃成光禿,蟲體保護性很強,觀察葉面不易發(fā)現(xiàn),但排糞量很多,檢查地面較易發(fā)現(xiàn)。
二、形態(tài)特征
成蟲:雌體長約14~16毫米,翅展40~50毫米,體灰褐色,觸角絲狀。腹部除末節(jié)外,各節(jié)兩側均有黑白相間的圓斑。頭胸部多毛。前翅有紅、白色斑紋,內、外線粗黑色,外線兩側各具1條不明顯的褐色橫線。后翅前緣內曲,中部有一條黑色橫紋。腹末有2毛簇。雄成蟲體略小,色暗,觸角羽狀,前翅略窄,其余與雌相似。成蟲靜止時4翅褶疊豎起,因此得名“褶翅尺蛾”。
卵:扁橢圓形,長1毫米左右,初產時深灰色,光滑,后變深褐色。卵體中央下凹。孵化前幾天,由深紅色變?yōu)榛液谏?/P>
老熟幼蟲體長約35~40毫米,頭黃褐,頰黑褐,前胸盾綠色,前緣淡黃白色。體綠色,腹部第1和第8節(jié)背部有1對肉質突起,2~4節(jié)各有l(wèi)大而長的肉質突起;突起端部黑褐色,沿突起向兩側各有1條黃色橫線,2~5節(jié)背面各有2條黃短斜線呈“八”字形,4~8節(jié)突起間亞背線處有l(wèi)條黃色縱線,從5節(jié)起漸寬呈銀灰色。1~5節(jié)兩側下緣各有1肉質突起,似足狀。臀板略呈梯形,兩側白色,端部紅褐色。腹線為紅褐色縱帶。
蛹:紡錘形,長13~17毫米,短粗,紅褐色,頭頂及尾端稍尖,臀刺2根。
繭:灰褐色,半橢圓形,16~20毫米,絲質,附有泥土,緊貼于樹干上。
三、生活習性:以蛹在土中或樹根頸部作繭化蛹越冬。翌年3月中旬開始羽化為成蟲。成蟲白天潛伏,傍晚活動,成蟲羽化產卵多產在光滑枝條上,沿枝條排列成長塊,堆生,排列松散,很少散產,每個卵塊有300至800粒,初產卵時為紅褐色,后變灰綠色。每雌產卵600~l000粒。卵期20天左右,4月初孵化。幼蟲共4齡,顏色多變,1齡蟲為黑色,2齡蟲為紅褐色,3齡蟲為綠色。1至2齡蟲一般晝伏夜出,3至4齡蟲晝夜危害,幼蟲在小枝上停落時常頭部向腹面卷縮至第5腹節(jié)下,以腹足和臀足孢持枝上,呈“?”形,且受驚后吐絲下垂。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蟲開始危害,5月下旬老熟幼蟲爬到距基部6~9厘米土中或根頸部,貼樹皮吐絲結繭化蛹越夏和越冬。發(fā)生期和發(fā)生量都較為集中,為害具有突發(fā)性和災害性,但也比較容易防治。
四、防治方法:幼蟲3齡前防治效果較好。①挖越冬蛹。②用黑光燈誘殺成蟲。③人工消滅卵塊,結合修剪,剪除帶卵塊枝條并燒毀。④人工捕殺幼蟲。⑤無公害農藥防治:含量為1600IU/mg的Bt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20%滅幼脲懸浮劑1500~2000倍液噴灑。⑥化學農藥防治:此蟲對菊酯類殺蟲劑特別敏感,故防效優(yōu)異。可采用2.5%溴氰菊酯3000~3500倍液;2.5%功夫乳油4000倍液;5%來福靈乳油4000倍液;80%敵敵畏1000~1500倍液;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噴灑,連續(xù)2~3次,每次間隔4~5天,可迅速見效。
相關信息
①本站信息來源于網(wǎng)絡與會員發(fā)布,僅供瀏覽參考,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請謹慎采納.本站不做任何擔保.
②本站未注明稿件來源的稿件均為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意義,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轉載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③如轉載文章信息侵犯了您的版權,請及時與本站取得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