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tài)特征
雄翅展20~30mm,雌體長10~20mm。觸角干灰黃色,櫛齒灰褐色;頭、胸、腹部和足黑黃色,被黃灰色毛,肛毛簇黃色;前翅黃色;內(nèi)區(qū)中央有一黑斑;內(nèi)線褐黑色,成微外彎的帶;橫脈紋黑色,直角形;外線黑色,帶狀,前緣和后半部寬;亞端線黑色,細鋸齒狀;亞端線與外緣間黑褐色;緣毛黃色;后翅橙黃色,從前緣到外緣有一黑帶,但不達臀角;翅后緣基半部灰黑褐色;緣毛黃色;雌蛾有頭,足十分退化,無翅,體被灰黃色短茸毛。雄性外生殖器,鉤形突光滑,中部寬,彎曲,末端尖;第九節(jié)短;瓣近三角形,被細毛。
卵直徑0.5~0.3mm;近球形,背腹扁平,白色。
幼蟲黃灰色;瘤紅色;胸足黑灰色;腹足黑紅色;前胸背面兩側(cè)各有一白色羽狀毛束,第一至四腹節(jié)背面中央各有一黑色或黃色短毛刷,其中雜有白色羽狀毛,第八腹節(jié)背面中央有一由白色和黑色羽狀毛組成的長毛束;翻縮腺紅色。
生活習(xí)性:
在新疆一年發(fā)生一代,以卵越冬,雌蛾產(chǎn)卵于繭內(nèi),越冬卵5~6月孵化,7月底老熟幼蟲結(jié)繭化蛹8月中成蟲出現(xiàn),雄蛾白天活動。
防治方法:可在化蛹期采繭防治。
①冬、春間,卵孵化前,收集并消滅蟲繭;②古毒蛾4月中旬至5月上旬人工摘除越冬卵;8月上旬用滅幼脲、百蟲殺、阿維煙劑等超低量噴霧防治2-3齡幼蟲;③幼蟲群居性強,可用人工剪除蟲枝葉火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