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松干蚧?Matsucoccns?matsumurae?Kuwana?為同翅目,珠蚧科害蟲。主要危害7-15年生赤松。
由于松干蚧繁殖力強、寄生部位分散、傳播途徑廣,一旦發(fā)生,就難于徹底根除,赤松被害后枝干下彎,針葉枯黃,以致逐漸干枯或引起松干枯病引起樹干害蟲侵入而大面積死亡。
形態(tài)特征
赤松松干蚧成蟲?雌性體長2.5-3.3mm,卵圓形,橙褐色,體扁,體壁柔軟,體節(jié)不明顯,前端略狹,后部較寬。觸角9節(jié),念珠狀,口器退化,單眼1對,胸足3對,胸氣門2對,腹氣門7對,腹部末端鈍圓,有一縱裂A形生殖孔。雄性體長1.3-1.5mm,翅展3.5-3.9mm,胸部特別發(fā)達,黑色。復眼大,口器退化。觸角10節(jié),胸足3對,細長。前翅發(fā)達,半透明,有明顯的羽狀紋。后翅退化成平衡棍。腹部第7、9節(jié)背面各有1隆起,其上有管狀線10多根,分泌白色蠟絲。腹末有一個鉤狀的交尾器。
卵?長約0.24mm,寬約0.14mm。橢圓形,初產時黃色,后變?yōu)榘迭S色,孵化前卵的一端可透見2個黑色眼點。
若蟲?初孵若蟲體長0.26mm,長橢圓形,橙黃色。觸角6節(jié),單眼1對,口器發(fā)達,喙圓錐狀,口針極長,卷于腹內。胸足3對,腹末有長短尾毛各1對。1齡寄生若蟲由梭形變?yōu)槔嫘,體長0.42mm,寬0.32mm,橙褐色。蟲體背面有明顯成對的白色蠟條,腹面有觸角、胸足等附肢;2齡若蟲無附肢,觸角、眼、足全部消失,口器特別發(fā)達。雌雄分化顯著。無肢雄性若蟲體小,體寬約1mm,橢圓形。無肢雌性若蟲體較大,體寬約1.8mm,扁圓形,橙褐色;3齡雄性若蟲,體長1.5mm,長橢圓形,橙褐色,口器退化,觸角9節(jié)。胸足發(fā)達,腹末無A形臀裂。
雄蛹?包被于橢圓形白色小繭中,分預蛹和蛹兩個時期,預蛹與雌若蟲相似,胸背隆起,形成翅芽。蛹頭部淡褐色,眼器紫褐色,跗肢灰白色。腹部9節(jié),褐色,末端呈圓錐形。
生物學特性
1年發(fā)生2代,以1齡寄生若蟲潛于樹皮裂縫內越冬或越夏。成蟲第1次集中出現(xiàn)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第2次集中出現(xiàn)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若蟲每個世代各有一次隱蔽期和顯露期。越冬代(第2代)若蟲的隱蔽期,自9月上旬開始,到次年3月下旬及4月上旬。4月中旬至6月上旬為越冬代若蟲的顯露期,此期各蟲態(tài)均大量出現(xiàn),比較集中。第1代若蟲的隱蔽期在6月上旬至8月上旬,顯露期在7月下旬至9月中旬。此期各蟲態(tài)參差不齊。
成蟲為雌雄異型。3齡雄若蟲經結繭化蛹羽化為成蟲;雌若蟲最后一次脫皮后即為成蟲。成蟲羽化后可交配,第二天開始產卵,約經3-5天產完。交配后的雌成蟲能活5-7天,未交配的最長可達16天。雄性成蟲壽命最短為5小時,最長為13小時。雌蟲平均可產卵223粒,最高達520粒。產卵盛期出現(xiàn)在5月中、下旬及8月下旬、9月上旬。產卵后分泌蠟絲,將卵包裹起來,形成卵囊。卵主要產在輪枝節(jié)、樹皮裂縫、球果鱗片、新梢葉基等處。第一代卵期9-12天,第二代為13-21天。初孵若蟲沿樹木枝干爬行,1-2天后尋找背陰面的樹皮縫、頂芽及順鞘基部潛伏固定,開始營寄生生活。該蟲主要寄生于3-4年生枝條及10年以下的主干上。1齡寄生若蟲脫皮后,蟲體逐漸增大,開始顯露。2齡無肢雄若蟲脫皮即為3齡雄若蟲,沿樹木的枝干爬行,在粗糙的樹皮縫、球果鱗片、樹根附近和枯枝落葉層及石塊縫隙等處,由體壁分泌白色蠟絲結小繭化蛹。前蛹期2-3天,第1代蛹期為5-7天,第2代蛹期為7-12天。
防治措施
1.加強植物檢疫。嚴禁疫區(qū)苗木、原木向非疫區(qū)調運。
2.營林防治。封山育林,迅速恢復林分植被,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營造混交林,補植闊葉樹或抗此蟲較強的樹種,如火炬松、濕地松等;及時修枝間伐,以清除有蟲枝、干,造成松蚧不適于繁殖的條件。
3.保護利用天敵。如蒙古光瓢蟲、異色瓢蟲對松干蚧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應加以保護和利用。
4.化學防治。在松干蚧2個集中出現(xiàn)期的顯露期間噴25%蛾蚜靈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