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提示
2012年,《福建省綠道網總體規(guī)劃綱要(2012—2020)》獲省政府批準實施。根據《綱要》,至2020年,全省將建成省級綠道3119公里,包括6條省級綠道主線共2717公里、2條綠道支線共189公里、2條綠道連接線共213公里。5年來,全省各級干部群眾勠力同心、攻堅克難,以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創(chuàng)新破難促發(fā)展,積極推進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在基本建成省級綠道網的基礎上,陸續(xù)建設市(縣)級綠道與社區(qū)級綠道,并與省級綠道相連。
總投資8852萬元的漳浦縣迎賓大道綠道網。對市民陳麗雅來說,福州是一座宜居的城市。
3年前,她還在外地打拼,出租屋離上班地點二十幾公里。每天一大早,她便擠著公交上班,晚上華燈初上才回到住處。在家人的要求下,她返回家鄉(xiāng)就業(yè)。以前還不覺得,回來對比后才發(fā)現,家鄉(xiāng)這么好。陳麗雅說,她家住鼓樓區(qū)梁厝路一帶,工作在西湖附近,城市綠道貫穿其間,一路綠意盎然,上下班就像逛公園。
城市綠道,是一種線性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內設可供游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游憩線路,將城市主要公園、自然保護區(qū)、風景名勝區(qū)以及城鄉(xiāng)居住區(qū)等串聯起來,成為供人們日常出行、休閑健身以及旅游觀光的活動空間。
早在5年前,福州就著手一縱、兩岸、五環(huán)綠道網總體結構。按規(guī)劃,福州綠道總里程達472.5公里,未來可無縫銜接公共交通體系,實現與自然人文和諧融合。2013年,作為綠道網總體結構的一部分,左海公園—金牛山城市森林步道(福道)被列為省、市重點項目。這個全長19公里的綠道工程將福州5大公園串聯起來,東接左海公園、環(huán)湖棧道,西連閩江廊線,橫貫象山、后縣山、梅峰山、金牛山等山體,一直被當作省會核心城市新亮點來打造。
去年初,福道部分區(qū)域運行,日均吸引2萬游客,頻頻獲得市民點贊。
這是一項實在的民心工程。過去,這里只是一座荒山;如今,成了休閑觀景的好去處,漫步于此,心情舒暢。福州市民陳女士說。
它是省內最長的一條步道,開創(chuàng)了中國鋼架懸空棧道的先河,橋面采用格柵板,隔著鏤空的橋面,可以看到腳下低矮的林木與花草,充滿綠意環(huán)繞感。福州市鼓樓區(qū)步道辦相關負責人說,這個備受關注的工程現在又有了新進展,梅峰山地公園和金牛山體育公園已經連通,市民可從梅峰山地公園一路走到江邊,登高、觀景、望江一路暢通,主干道年內也將全線貫通。
綠道構成城市獨特的風景,也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質。
近日,三明城市綠道第三期2.7公里完工并對外開放。而早在2015年元旦,前兩期總長17公里的省級綠道已正式投用。
三明城市綠道于2012年7月立項,次年3月開工建設,被列入2013年—2014年省、市重點建設項目和重要民生工程。三明城市綠道(棧道)位于沙溪河東岸,以市區(qū)東面一重山為背景,沿海拔300米高度上下,依山就勢由北向南縱貫虎頭山、仙人谷、麒麟山、妙元山、文筆山等公園,集運動健身、休閑娛樂于一體,成為旅游景觀和森林文化走廊。
在龍巖,汀江綠道惠及千家萬戶。
汀江綠道工程沿汀江兩岸從城區(qū)的臨城九洲村到廬豐摩陀寨,以中心城區(qū)為核心,輻射周邊5個鄉(xiāng)鎮(zhèn)、45個村(居)汀江兩岸共計60公里,建設內容包括慢步系統、綠廊系統、服務設施系統、標識系統等,預計總投資4.98億元,其中一期投資3.95億元。它的建設在當地引起廣泛支持,不少沿線村民積極配合土地測量、苗木清點,有些沿線村民自愿讓地,還有些老黨員自費為綠道宣傳。
年過八旬的老同志袁松樹還專門寫詩贊道:托起汀江舞綠龍,羅星寶塔傲蒼穹。九州始起摩陀轉,萬眾樂游贊政功。
在泉州,5年來各地各部門各自分工,分步開啟了江岸邊、山林間的綠道系統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已實施28個綠道建設項目。
在莆田,目前已建成55個綠道項目,總長約141公里。今年當地將積極推進城市綠道建設,計劃新建成綠道60公里,與中心城區(qū)已建成的60公里綠道實現串聯,構筑城鄉(xiāng)一體化的省級、市級、社區(qū)級多層面、多類型、多功能的莆田綠道網體系。
在廈門,2013年開始規(guī)劃建設長848公里的綠道網系統,該系統圍繞環(huán)島路、廈門灣濱海和城市外圍山體,并向東西方向延伸,與漳州、泉州的綠道串聯,形成輻射廈漳泉的綠道網系統,目前在廈門市區(qū),沿濱海環(huán)島路、筼筜湖的主要風景線,自行車綠道已經初現規(guī)模。
……
對于不少人來說,美好的生活可能就是開門見綠,風景獨好,無碳健康,悠閑放松。而這恰恰就是許多福建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在這里,公園連山水,綠道走城鄉(xiāng),滿足了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延伸閱讀
綠道標準
2014年底,由福建省城鄉(xiāng)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和福建省城市規(guī)劃學會共同編制的《福建省綠道規(guī)劃建設標準》,經省住房城鄉(xiāng)建設廳批準為福建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
《標準》將慢行系統分為都市型、郊野型、生態(tài)型三類。都市型綠道主要集中在城鎮(zhèn)建成區(qū),依托人文景區(qū)、公園廣場和城鎮(zhèn)道路兩側的綠地設立,為人們慢跑、散步等提供場所;郊野型綠道則主要依托城鎮(zhèn)建成區(qū)周邊的開敞綠地、水體、海岸和田野設立,主要提供給市民周末郊游、休閑之用;生態(tài)型綠道主要沿城鎮(zhèn)外圍的自然河流、小溪、海岸及山脊線設立,主要供市民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
《標準》提出,綠道選線要盡可能體現福建省自然特色、歷史人文景觀等,并盡量選取生態(tài)條件優(yōu)越、方便群眾的地段。綠道與城市隧道、橋梁合并設置時,自行車道寬度不宜小于兩米,服務設施宜集中設置于驛站。
來源: 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