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苗莖病又名棗苗爛根病。該病分布全國各地,河北、河南、山東、陜西、新疆、浙江等 省都有棗苗莖腐病的發(fā)生。一般5—7月實生育苗及歸圃育苗的幼苗上均有發(fā)生。除危害棗樹外,亦危害松、柏、水杉、棗、槐、烏桕、油桐、銀杏等 針、闊葉樹種,及多種作物和蔬菜。
酸棗實生苗及華棗雪圃苗萌芽出土3—10厘米、著葉3—10片時,綠色主莖黑褐色皮層腐爛,主莖木質(zhì)部及髓均已壞死,因正莖相連接處的老根上,有壞死的黑斑,剖之皮層腐爛。期中有很多黑色的小菌核,從接種證實,尚未變色的木質(zhì)部已有病菌侵入。棗樹這種情況多出現(xiàn)在1年生苗上,2年生苗少見。
棗莖腐病的病原菌是菜豆科球殼孢菌。該菌對土壤酸堿度要求不嚴(yán),PH值4—9均可生長,室內(nèi)培養(yǎng)最適濕度0—32℃。
該病是種弱寄生菌。平時在土壤中營腐生生活,以菌核和菌絲在病苗不包殘體中及土壤內(nèi)越冬。外界條件適宜時開始侵染寄主。喜高溫、高濕環(huán)境。河南新鄭棗區(qū),在棗樹上5月初發(fā)病,6月入盛期,7月上旬終止。
提高土壤肥力,增強苗木抗病力。萌芽期對苗床普噴1:1:200波爾多液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