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大蠶蛾又名白果蠶,俗稱白毛蟲。主要發(fā)生于黑龍江、吉林、浙江、河南、廣西、臺灣等省(自治區(qū))。幼蟲雜食性,除取食銀杏葉片外,還取食核桃、柳、樟、楓楊、鹽膚木、櫻花、樸、紫薇、栗、柿、梅、李、梨、蘋果等的葉片。發(fā)生嚴重時,能把整株葉子吃光,造成樹冠光禿,種子減產,并影響次年的開花結實。個別受害嚴重的銀杏則全樹死亡。
形態(tài)特征
(一)成蟲
屬大型蛾類,翅展125~135mm,體長35~40mm。雄蛾觸角羽毛狀,雌蛾觸角櫛齒狀。體灰褐色或紫褐色。前翅頂角近前緣處有一黑斑,中室端部有月牙形透明斑,翅反面呈眼珠形,周圍有白色至暗褐斑紋;后翅中室端部有一眼形斑,眼珠黑色,外圍有一灰色橙色圓圈及銀白色的線兩條,翅反而無眼形。
(二)卵
長橢圓形,長徑為22~25mm,短徑為1.2~1.5mm,初產卵為灰褐色,孵化時轉為黑色,有灰白色花紋。
(三)幼蟲
初孵時黑色,體被稀疏白色絨毛,后逐漸變密。3齡后體形明顯增大,顏色漸變。4、5齡后,幼蟲分有綠和黑兩種色型。綠色型氣門上至腹中線兩側為淡綠色,毛瘤有1~2根黑色長刺毛,其余為白色刺毛。黑色型氣門上線至腹部門中絨兩側為黑色,氣門藍色,體長密生白色長毛,毛瘤上有3~5根黑色長刺毛,其余為黑色短刺。蟲體有毛束2對,由黃綠變?yōu)榘咨,著生?個瘤上。除尾節(jié)外,各節(jié)兩側下主豎生一個藍色橢圓形斑。蟲幼體軀腹部10節(jié),足8對,體長100~200mm。
(四)蛹
蛹外包被黃褐色堅硬的網狀繭。初化蛹時為黃褐色,接近羽化時,由黃褐色變?yōu)楹诤稚S奸L40mm左右,復眼呈棕色而凹陷,腹部第5、6、7三個節(jié)間由3條棕色帶組成。
發(fā)生規(guī)律
銀杏大蠶蛾一般一年發(fā)生1代。卵期由前一年9月中旬開始到次年5月約240-250天。3月底至4月初為幼蟲活動期;幼蟲期約60天,7月中旬開始結繭,經一周左右化蛹,蛹期約40天,9月上旬為成蟲期,成蟲羽化期約10天,羽化后交尾產卵,從9月上旬開始到中旬產卵完成。一般產卵3-4次,一頭雌蛾可產卵250-400余粒。 卵集中成堆或單層排列,多產于老齡樹干表皮裂縫或凹陷地方,位置在樹干3米以下1米以上。卵蟲孵化很不整齊,初孵幼蟲群集在卵塊處,1小時后開始上樹取食,幼蟲3齡前喜群集,4-5齡時開始逐漸分散 ,5-7齡時單獨活動,一般都在白天取食。一天中,以10:00-14:00取食量最大。
防治方法
(一)冬季人工摘除卵塊
7月中、下旬人工捕殺老熟幼蟲或人工采繭燒毀。
(二)燈光誘殺
成蟲有較強趨光性,飛翔能力強,于8~9月份雌蛾產卵前,用黑光燈誘殺成蟲,效果良好。
(三)生物防治
銀杏大蠶蛾的天敵有赤眼蜂、平腹小蜂等,在9月雌蛾產卵期,釋放赤眼蜂,對防治銀杏大蠶蛾有一定效果,赤眼蜂在大蠶蛾上的寄生率可達80%。
(四)化學防治
1.銀杏大蠶蛾3齡前抵抗力弱,并有群集特點,在5月上旬噴2.5%溴氰菊酯2500倍液。
2.幼蟲期噴灑90%敵百蟲1500-2000倍液,或魚藤精800倍液,或25%殺蟲雙500倍液,防治效果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