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在老城外的桃園附近,與桃園相對的還有杏林,據說桃花園中除種有桃樹外,還廣種杏樹。后在命名與“桃園某巷”相交的巷子時,便以“杏林某條”來命名,也算保留了老太原的一處回憶。以杏林命名的街巷有杏林一條至杏林七條,這也是太原唯一一處派生街名的序數詞超過“六”的地名。
◆桃杏街除桃園和杏林外,在白家莊街辦還有一條桃杏街,此街因桃杏村得名,桃杏村又得名于該村早年間種植桃樹和杏樹較多。
◆新蘭路新蘭路因連接新城和上蘭村而得名。古時此地河灘之中馬蘭花茂密,故村莊得名蘭花村。后河灘被淹,蘭花絕跡,改名蘭村。為別于村東南之另一個蘭村(下蘭村),故稱上蘭村。
◆花園后花園后泛指位于尖草坪北宮花園后面的住宅區(qū),是一處以花卉泛指的地名。有花園后街、花園后南街等派生街六條。
除此以外,太原其他以花卉命名的地名都為虛指,只是采用了花卉的美好寓意,并非此地真有此花。如興華西小區(qū)的菊花巷、玫瑰巷、米蘭巷、牡丹巷、芙蓉西巷、芙蓉中巷、芙蓉東巷,興華南小區(qū)的竹園、杏園、荔園、梅園,以及西流村附近的花溪路。
與花木有關的區(qū)名
尖草坪其實,“尖草”為“菅草”之誤,菅草是一種生長于海拔300米至2500米的山坡灌叢、草地或林緣向陽處的葉長根堅的常見草,可能是由于“菅”字生僻,所以后來誤傳為“尖草”。在民國以前,尖草坪是荒丘野坡,人煙稀少。上世紀30年代,隨著西北煉鋼廠的建立,這里逐漸有了居民。此后,隨著太鋼的擴大,建起了廠房,蓋起了宿舍,形成了街道,其中最大的一條主街就在1955年被命名為尖草坪街。此后的尖草坪街辦、尖草坪區(qū)與此一脈相承。
杏花嶺杏花嶺原為宋朝太原城外的山脈,地勢較高,形成山嶺,明朝太原城擴建后,并入城中。因為這里多植杏花,風景優(yōu)美,所以成為了晉王府的花園,杏花嶺也由此得名,并從一個園林名發(fā)展成為街巷名,再到街道辦事處名,直至成為了一個城區(qū)名,同時,它還是太原眾多老地名中不加通名直接以專名稱呼的街巷名。在這之后的600多年里,此地雖然先后被學校、軍隊、侵略者、運動場占據,但始終都是太原城內一塊大面積的綠地。
萬柏林萬柏林本名萬柏陵,相傳是閻錫山為自己選定的風水寶地,蓋因此地林木稀疏,所以閻氏準備在此栽種萬棵柏樹,用作百年后的陵園,萬柏陵也由此得名。后閻錫山出逃,萬柏陵空有其名,當地居民嫌“陵”字晦氣,便改為萬柏林,現有因此得名的萬柏林路。據傳,閻錫山小名萬喜子,故將“萬”字嵌入地名,以圖留名!斑M山中學”里有他的名“錫山”的“山”字、“川至醫(yī)學?茖W!崩镉兴淖帧鞍俅ā钡摹按ā弊执蟾乓彩沁@個來歷。
最有名的花木地名
柳溪——1025年,并州知州陳堯佐為防汾水之患,下令在東岸筑起長堤,堤內蓄成湖泊,并在堤旁湖畔修建亭臺樓榭,栽植柳樹,形成園林,取名“柳溪”,柳溪也成為了宋金時代太原的風景勝地。元末,由于年久失修,美麗的柳溪逐漸泥沙淤積,岸邊草木也漸成殘花敗柳。新中國成立前夕,這里已是一片荒地。1954年,十三冶公司在此修建職工宿舍,形成街道。1958年鋪瀝青路面,當年7月15日,正式將此街命名為旱西三巷。1982年6月18日,因處柳溪遺址,又更名為柳溪街。如今的柳溪街綠樹成蔭,由于植被覆蓋率高,已是太原有名的林蔭大道。
柳巷關于柳巷得名的來源——柳老太太掩護常遇春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但是,這個故事并未出現于史志古籍,只是口口相傳,令人不禁懷疑其真實性,F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關于柳巷的記錄就是1408年編纂完成的《永樂大典》卷五二〇一中的“元坊名……皇華坊(即小柳巷)、澄清坊(即大柳巷)”。小柳巷即今柳巷,大柳巷即今西肖墻和上肖墻。現以柳巷命名的街巷還有柳巷南路。
桃園相比得名數百年的柳溪和柳巷,得名僅80多年的桃園可算是個小弟弟。這里原為荒灘堤壩,明清時曾設演武場。1930年,城內有人出資在此種植樹木,尤多桃、杏,方圓百畝,四周土墻,設東門,南有土路,通水西關。每逢春暖,桃、杏花開,色彩誘人,芳香撲鼻。城中的紅男綠女都來此地游賞,而且游者踴躍,時人稱桃花園,頗有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之景致。然而解放戰(zhàn)爭時,閻錫山為給軍隊空投食物,將這里的桃杏樹全部砍伐。新中國成立后,此地又興建市委宿舍,樓群林立,形成道路,因在原桃花園舊址,故名桃園北路。迄今為止,以“桃園”命名的街巷共有23條之多,僅次于有26條派生街的義井。
以樹木命名的街巷
◆綠柳巷綠柳巷南起后營坊街,北至北大街。原本為靠近黑龍?zhí)兜臐竦,相?912年有河北人遷來此地居住,并廣植柳樹,一度綠柳成蔭,取名綠柳街,后改為綠柳巷。因其得名的還有綠柳頭條、綠柳二條、綠柳東巷。
◆唐槐巷據《太原市街巷標準地名錄(2008年版)》記載:“唐槐巷北起狄村街,向南折東至狄村東街!比欢磮D索驥找到的卻是狄公巷,也就是說,唐槐巷和狄公巷是一條街巷!在整條狄村街上,出現最多的就是唐槐,這為唐槐巷的得名寫下了最有力的注腳。
◆勁松路勁松路早年為空地,1978年建成山西省休干所后筑成此路,曾起名休干所路。后改為夕明莊,取自葉劍英《八十抒懷》詩中的最后一句“滿目青山夕照明”。后因道路濱臨汾河,改名為濱河路。1982年,因在汾河堤岸上新建濱河路,又取毛澤東的詩句“暮色蒼茫看勁松”改為勁松路。另有勁松路的派生道路勁松北路。
◆柏楊樹街柏楊樹街因柏楊樹村得名。柏楊樹村原名白楊樹村,相傳早年間村南有兩棵粗而高的白皮楊樹,村名因此而得。后因村中不僅有楊樹,還有柏樹,故改名柏楊樹。另有柏楊樹北一街、柏楊樹北二街、柏楊樹北一巷、柏楊樹北二巷等派生街10條。
◆槐蔭東街槐蔭東街位于柴村,西起迎賓北路,東至亨通北路。因路中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古槐而得名。另有派生街槐蔭西街。
◆紅楓一巷紅楓一巷位于柴村,北起昌盛西街,南至希望西街。原名影后街,因位于區(qū)電影院后而得名。后因毗鄰崛山,而崛紅葉為太原古八景,故取紅楓來命名。另有派生街紅楓二巷。
◆椿樹園一巷椿樹園一巷東起鐵三局洗凈劑廠,西至太榆路北段。因此地在民國時期有一處椿樹園而得名。另有派生街椿樹園二巷。
◆葡萄園南起南沙河、北至雙塔寺街的葡萄園在解放前是一片空地,1953年由山西日報社占用開辟為果園,以栽植葡萄樹為主,故名葡萄園。后取消果園,建起宿舍,形成了一條小巷,仍命名為葡萄園。
◆紫竹巷紫竹巷位于西流村附近,西起和平北路,東至鑫源路。由于太原并非紫竹適宜生長的地區(qū),所以此地應該也是采用了紫竹的良好寓意而命名的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