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蚧殼蟲的習性特征
蚧殼蟲是觀賞植物上常見的害蟲。尤其是在我國南方,地處溫帶與亞熱帶地區(qū),蚧殼蟲種類繁多,危害嚴重,已成為觀賞植物蟲害中極為突出的問題。特別是多年生木本花卉受害更重,我國北方地區(qū)以溫室內發(fā)生較多,是溫室花卉的重要害蟲。其中,吹綿蚧則發(fā)生最為常見,也是危害較為嚴重的蚧殼蟲之一。
吹綿蚧俗稱棉花蟲,屬綿蚧科。是世界性分布的害蟲,原產澳大利亞。目前,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qū)均有發(fā)生。此蟲寄主植物頗為復雜,約50科,250多種。主要危害茶花、牡丹、桂花、梅花、玉蘭、玫瑰、薔薇、月季、米蘭、扶桑、夾竹桃、變葉木等觀賞植物。
吹綿蚧雌性成蟲身體為橢圓形,橘紅色,背面隆起,并有很多黑色短毛,體背長有一層白色蠟粉。成熟雌蟲腹部有白色蠟質卵囊,囊上有脊狀隆起線14~16條。雄性成蟲瘦小,橘紅色,前翅紫黑色,后翅退化為平衡棒。雄性成蟲發(fā)生數(shù)量少,不易被發(fā)現(xiàn)。初孵若蟲足、觸角及體上的毛發(fā)達,體裸。取食后,體背覆蓋淡黃色蠟粉。卵長橢圓形,橘紅色,密集于白色卵囊內。
吹綿蚧一年發(fā)生2~4代,南方自然條件下,以若蟲及無卵雌蟲在葉背及枝條、樹干上越冬,北方溫室內冬季可繼續(xù)危害。繁殖方式以孤雌生殖為主,春季雌蟲產卵可達600粒之多。卵產于白色卵囊中,若蟲孵化后,在小范圍內分散活動。雌蟲、若蟲多喜歡在新葉葉背、新枝于陰面群集危害,雌成蟲固定取食后,終身不再移動,并分泌蠟質,形成卵囊。
吹綿蚧的主要危害方式是以成蟲、若蟲群集在葉背中脈兩側和枝條上刺吸汁液,嚴重時可布滿整個枝條,致使寄主葉片變黃、枝條萎縮、皮層粗糙。由于成、若蟲能分泌大量蜜露,堆積在葉面,誘發(fā)煤污病,葉片污黑,提早脫落,樹勢衰退,很少開花、結果,甚至枝條或全株枯死。
吹綿蚧適宜生活在溫暖、潮濕的環(huán)境,干熱對其生長發(fā)育不利,特別會引起若蟲大量死亡。植株枝葉茂盛、郁閉是吹綿蚧滋生的有利條件。
吹綿蚧活動范圍有限,一般只在植株內不同部位上下移動,或僅限于在附近植株范圍內活動。其雄蟲飛行能力弱,遠距離傳播主要是靠風、流水及其他昆蟲、動物。人類的生產活動如苗木、盆栽花卉的調運是吹綿蚧遠距離傳播的重要途徑。
二、蚧殼蟲的防治
對吹綿蚧的防治主要是減少蟲源,勿引進栽植帶蟲花木,栽植后發(fā)現(xiàn)害蟲要及時控制,防治蔓延。
1.加強植物檢疫。在引進觀賞植物的苗木時,應加強檢疫,發(fā)現(xiàn)有蟲應及時處理。數(shù)量大的可以用藥劑熏蒸;數(shù)量少時,可采取徹底刮除的辦法,保證引進的苗木上不帶有吹綿蚧進入苗圃、溫室及園林內。
2.合理修剪、整枝。吹綿蚧常聚集在植株各枝條上,冬季對植株進行整枝修剪時,將蚧殼蟲棲息密度高的枝條剪除,以壓低越冬的蟲口密度。對個別植株生長過旺、枝葉郁閉的局部進行修剪,改善通風透光的條件,使其不利于蚧殼蟲的生長,減輕危害。對剪下的有蟲枝條,應集中燒毀,同時加強肥水管理,促使抽發(fā)新稍,更新樹冠,恢復樹勢。
3.刮除蟲體。對一些數(shù)量少而名貴的盆栽花木,可用竹片進行刮除。
4.保護和放養(yǎng)天敵昆蟲。引進和放養(yǎng)澳洲瓢蟲、大紅瓢蟲是行之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
5.藥劑防治。吹綿蚧體背蠟粉,因此要選用可以侵蝕蠟粉的藥劑,或選用具有內吸殺蟲作用的藥劑。要掌握適當?shù)氖┧帟r期,在初孵階段,初齡若蟲蠟質還沒形成或很薄,此時防治,使用一般的觸殺劑都能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藥劑防治的方法有:
(1)在花木周圍,埋施15%涕滅顆粒劑。木本花卉干徑每厘米用藥1~1.5g,草本花卉花盆內口徑20cm用藥1g左右,覆土后澆水。
(2)噴霧。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800~1000倍液,或2.5%敵殺死乳油2000~2500倍液等藥劑噴霧防治。一般噴藥1~2次,間隔5~7天,蟲害嚴重可適當增加噴藥次數(shù)。噴灑時,必須周密細致,使藥液接觸蟲體,以充分發(fā)揮藥劑的觸殺作用。噴灑藥液前,最好進行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