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方法:播種和扦插繁殖,但以扦插法為主。
于1月份后采收黑色球形漿果,用細沙拌和后搓揉去果皮果肉,再用清水漂洗去空癟種粒,即可得到干凈飽滿的種籽,可行隨采隨播,也可先行沙藏催芽,等種粒裂口露白后,再行盆播或地播。用腐葉土或沙土盆播,覆土深度約為種子直徑的1~2倍。種子發(fā)芽適溫為20℃至25℃,保持盆土或苗床濕潤,隨采隨播者在適宜的溫度條 [鵝掌柴] 件下,約15天至20天即可出苗,經沙藏催芽后再行播種者,在適溫下一周后即可出土。生長良好。出苗后應及時搭棚遮蔭,秋季給予全光照,冬季加蓋地膜防寒,只要苗床局部空間的環(huán)境溫度不低于5℃,一般可平安過冬。留床培育一年,再行擴距移栽,或直接用于上盆。值得注意的是:因其播種苗不能完好地保持親本植株具黃斑等優(yōu)良性狀,一般具黃斑的園藝變種,不能用播種法育苗,而只能用扦插、壓條、分株等方法育苗。
扦插繁殖每年3-9月為適期,鵝掌柴易萌發(fā)徒長枝,春季可結合換盆修剪進行扦插。剪取8~10cm長的枝梢或枝條,去掉下部葉片,扦插在河沙或蛭石做成的插床上。用塑料薄膜覆蓋,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放于陰涼處,溫度在25℃時,4-6周可生根盆栽。
栽培管理:盆栽用土可以泥炭土、腐葉土加1/3左右的珍珠巖和少量基肥混合而成,也可用細砂土盆栽。室內培育每天能見到4小時左右的直射陽光就能生長良好,在明亮的室內可較長時期觀賞。澆水量視季節(jié)而有差異,夏季需要較多的水分.每天澆水一次,使盆土保持濕潤,春、秋季列每隔3~4天澆水一次。如水分太多或漬水,易引起根腐。夏季生長期間每周施肥一次,可用氮、磷、鉀等量的顆粒肥松土后施入。斑葉種類則氮肥少 [鵝掌柴] 施,氮肥過多則斑塊會漸淡而轉為綠色。鵝掌柴生長較慢,又易發(fā)生徒長枝,平時需注意經常整形和修剪。每年春季新芽萌發(fā)之前應換盆,去掉部分舊土,用新土盆栽。多年生老株在室內栽培顯得過于龐大時,可結合換盆進行修剪。
鵝掌柴植株所結的果實中種粒不飽滿或不見種仁的原因:一是栽培花木,頭1年至3年,因其尚未達到完全生殖成熟,所以結出的種粒大多空癟,因而不具種仁;一般情況下,3年以后結出的種粒才能正常用于育苗。二是在它花粉授精后的胚胎發(fā)育過程中,遇到不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或者與原生環(huán)境條件懸殊過大,使胚珠終止發(fā)育,導致其種粒空癟。三是最好能有較多的開花植株,不同品種的開花植株擱放在一起,為其花粉自由傳播創(chuàng)造條件,方有利于其孕育出飽滿的種粒。
注意事項
鵝掌柴也稱鴨腳木,為五加科的常綠喬木,葉呈掌狀分裂,小葉5-8枚,革質具光澤,花綠白色,后變成紅色,有芳香。常見栽培的還有其變種花葉鵝掌柴,其葉上有不規(guī)則黃、白色塊斑,觀賞價值更高。鵝掌柴屬植物共有150種左右。本種原產澳大利亞,目前栽培這一品種的養(yǎng)花者很多。此植物喜溫暖濕度大的環(huán)境,忌烈日照射,較耐陰,培養(yǎng)時給予明亮的散射光最相宜,適合栽植于環(huán)境通風良好,肥沃深厚的土壤中。
鵝掌柴生性較強健,栽培比較容易。較大的植株,春季出房前應做翻盆處理,并要作適當的整形修剪,對過高脫腳的植株,可作回縮修剪,以促進新梢萌發(fā)。出房后宜放置在半陰處,夏季要注意及時遮蔭,不要讓烈日直射。要保持土壤濕潤,不待干透就要及時澆水,天氣干燥時,還應向植株噴霧增濕;梅雨期間要防止盆中積水。在5-9月這段時間內,每月施2次20%的餅肥水。對花葉品種,若氮肥多,光照弱,會使葉片上的斑塊不明顯。另外,鵝掌柴長時間放室內觀賞,如果通風不良或光線太暗,會導致葉片脫落,這點值得萌養(yǎng)者注意。
11月初入室后應放置在冷室內,溫度不宜低于5℃,否則會造成落葉。土壤要稍為濕潤些,環(huán)境也不能太干燥。鵝掌柴若需大量繁殖,可用播種法;少量的可以用分株法或扦插法。扦插最好在5-7月進行,做法是剪取帶2-3個節(jié)的綠枝扦入蛭石中,放置在陰濕處,約30天可以生根。
病蟲害
主要有葉斑病和炭疽病危害,可用10%抗菌劑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噴灑。蟲害主要有介殼蟲危害,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另外,紅蜘蛛、薊馬和潛葉蛾等危害鵝掌柴葉片,可用10%二氯苯醚菊酯乳油3000倍液噴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