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繁殖時期:春季在土壤解凍后即可進行,一般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秋季樹木落葉后土壤結(jié)凍前也可,一般在十一月中下旬。
二、采條:在一月中下旬至次年二月上中旬,要選擇粗壯當年生無病蟲害之發(fā)育枝條。采條后進行挑選,將合乎要求的枝條進行整理,剪去過細之先端或側(cè)枝。如春季埋條需打捆(每10或20根一捆〕入溝貯藏。溝挖在背陰處,深50厘米,寬1—1.5 米,長度不限,將條按捆排列在溝底,上復15 厘米左右之潮濕細沙或土,土與條要充分接觸幷保持濕潤。
三、埋條:先作低床或壟。按行株距打線,開5厘米左右之淺溝,將條放入,因為條的中部發(fā)芽較好,所以先端和基部要順序重疊,方向一致。在條上每隔30 厘米用剪將條剪斷一半,或用刀刻傷一處?虃椒ǎ涸谇o上按一定距離作2 厘米寬的環(huán)狀剝皮。埋條復土不可過厚以2 厘米最為適宜,埋后要踏實不要曝露土外。根據(jù)土壤干濕情況進行灌水,土壤要保持地表以下10厘米內(nèi)濕潤,有利在發(fā)芽生根。每次灌水后要進行檢查,有水沖外露現(xiàn)象時必須及時埋土。 、
埋條后一個月幼芽出土,大部為簇生,在五六月間進行去蘗,可保留2 個主枝繼續(xù),生長。當年秋季可生長1.5—2 米。冬季或早春將地上部剪去,幷在春季發(fā)芽前將土內(nèi)之條,根據(jù)已成活之植株斷開,可以獲得更多直立的植株,秋季可生長到3 米以上,不移植第三年高可達4 — 5 米、干徑5 — 6 厘米,可以出圃。
毛白楊移植后的一年中幾乎不長,高度變化不超過50厘米,因為此在埋條時行株距可適當加大〔行株距不小在60X30 厘米),不進行移植,三年亦可出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