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五加
刺五加又稱五加參、刺拐棒和老虎鐐子,系五加科灌木植物。黑龍江省東南部每年春季都有上山采集刺五加嫩葉食用的習慣。日本把本屬的植物作為山菜用,東京市場每年有2~3億日元以上的交易。刺五加具有特有的香氣和苦味,嫩莖葉也有藥效,利用價值極高,它既是我國貴重藥材植物,又可作為一種強壯食品。
1 刺五加的特征特性
刺五加株高l~3m,少數(shù)可達5m;分枝較多,幼枝灰色,常密生細刺,老枝灰褐色,刺較少;掌狀復葉,互生,具5小葉,少有3枚或4枚,紙質(zhì),有短柄,上有毛,也有的無毛;幼葉下面沿葉脈有淺褐色毛,葉橢圓形、倒卵形至刺五加的植株矩圓形,長7~13cm;傘形花序單個或2~4個聚生,花雜性或雌雄異株,雄花淡紫色,雌花淡黃色;花瓣5,卵形;雄蕊5,子房5室,花柱合生成柱狀;總花梗長5~7cm,無毛,花梗長1~2cm,花萼無毛,無齒或有齒不明顯;果為漿果狀核果,近球形,熟時紫黑色,干果有5棱,種子4~5粒,長約8mm,扁平;花期為6~7月份,果熟期為8~9月份。刺五加在我國東北及河北、山西、朝鮮、前蘇聯(lián)、日本都有分布。
2 栽培技術(shù)
2.1 種苗繁育
2.1.1 種子繁殖
(1)種子采收。一般在9月下旬種子全部成熟時收獲。果實集中采收后,在水中浸泡24h,搓掉果皮,反復用清水洗凈種子,撈出曬干備用。
(2)種子處理。①室內(nèi)埋藏:刺五加種子播種前必須經(jīng)過200d種胚生理后熟,種子才能發(fā)芽。將曬干的種子用40℃水浸泡2d,撈出種子后,再用500倍多菌靈水溶液浸種消毒12h,撈出,沖洗干凈,將種子與2倍濕沙拌勻(沙子含水率40%,即用手攢成團又不出水),裝入木箱中,在室內(nèi)溫度20℃左右下保存100d,每隔一周翻動1次。而后移至2℃左右的窖中貯藏,翌年4月上旬取出種子,在15℃室溫中催芽20d,發(fā)現(xiàn)種子有60%露白即可播種。②露天埋藏:在向陽背風處,選擇排水好的地點,挖一深40cm、寬40cm、長因種沙多少而定的溝槽,到溝底鋪5cm厚濕沙,上面放30cm沙,到溝面再放5cm厚濕沙,蓋土30cm使之呈丘狀,從溝底向上豎一草把,以利種子呼吸、發(fā)育。露天埋藏的種子在次年大地解凍后取出,在向陽處攤曬,每天翻動幾次,待種子有30%裂口時就可播種。
(3)播種。播種前要整好地,采取壟播或床播均可。由于種子處理方法較復雜,時間長,不易掌握,也可以在春季直接播種,采用這種方法種子在地里需經(jīng)過一個夏季的生理后熟過程,待翌年春出苗,壟播用種量每公頃22.5kg,床播60kg。
播種方法以壟上雙行條播為好。壟基40cm,壟肩30cm,壟上按行距10cm開2cm深小溝,將混有濕沙的種子均勻地播入溝內(nèi),再覆蓋過篩細土將溝填平,用石碾子鎮(zhèn)壓,使種子與土壤緊密結(jié)合。
(4)苗期管理。幼苗出土后很嫩弱,抗逆性能較差,前期生長也很緩慢,為使幼苗得到充足的水、肥、光,促其健壯生長,苗前苗后應及時人工除草,避免雜草根系盤結(jié)而在拔草時帶出幼苗。幼苗生長初期,苗小根系短,伸入土層淺,需水量不大但要保持苗床上層濕潤,澆水宜多次少量。待幼苗基本出齊,并有部分幼苗長出第一片真葉時,于每天上午9點至下午4點前放簾遮陽,早晚弱光及陰雨天把簾卷起,使幼苗受弱光照射,這樣可增強光合作用,還可使幼苗受到鍛煉,增強對外界環(huán)境適應能力,促進幼苗健壯生長。大部分幼苗長出第一片真葉后,可在陰天時將草簾全部撤出。
2.1.2 間苗,補苗
間苗是為了調(diào)整幼苗之間的疏密程度,使每一株苗都能保持一定的間隔距離,從而占有一定的營養(yǎng)空間和光照范圍,使根系均衡發(fā)展,苗木生長整齊健壯。間苗時間可在幼苗高度3~5cm時進行,原則是應將密集處的小苗移開向稀疏地段移栽,也可另選移植地,每平方米保留株數(shù)150株左右為宜。刺五加是闊葉植物,保留株數(shù)過多會透光通風不良,易感染病害。將間出的苗帶土就近補植到缺苗斷壟之處,補苗時最好選擇陰雨天或傍晚進行,補苗后遮陽2~3d,提高補苗成活率。
2.1.3 分株繁殖
刺五加每年在母株周圍能分蘗出l~3個幼苗,這些幼苗經(jīng)過一年生長逐漸形成獨立根系,春季時可將幼苗從母根分離進行定植,定植株行距以50cm×100cm為宜,平地栽培株行距為50cm×120cm。
2.1.4 扦插繁殖
扦插育苗時應選擇土壤疏松肥沃、地勢平坦、用水方便的地塊。首先將地塊耙細整平,打好壟,壟距60cm;然后在壟上用鎬或起溝犁趟出深10~12cm、寬10cm的小溝,在溝內(nèi)灌滿水,待水滲下,覆平壟,蓋上地膜備用;選2~3年的枝條莖粗0.6~1.0cm、剪成12~15cm的小段,上端剪成平面,下端剪成斜面,項芽距上端保留lcm,每50段捆成一把;再將斜面一端放入50mg/kg ABTl號生根粉溶液中,浸泡4~6h;處理好的插段,按株距10~15cm斜插入地膜覆蓋的壟中間,項芽露出地膜1cm左右,上部用土塊壓住防止透風吹開地膜。做床扦插時苗床要扣塑料小棚,以保水保溫,促進早發(fā)芽和高出芽率。其他技術(shù)措施與壟作扦插相同。扦插育苗床最好在5月中下旬。
2.2 栽植
2.2.1 田野栽植
刺五加適應性較強,在山坡地、崗臺地、疏林地、林緣、陰陽坡、壤土、沙壤土上均可栽植。坡向以半陰坡最好,坡地要扒咸魚鱗坑栽植,有利于保摘。
2.2.2 保護地栽植
保護地栽植首先要東西設(shè)壟,在晚霜來臨前,扣好大棚,棚內(nèi)溫度保持在16℃~22℃。
2.3 田間管理
2.3.1 中耕除草
定植后的樹苗要適時除草松土,壟作園區(qū)要結(jié)合除草中耕2次,保持田間無雜草。
2.3.2 修剪整形
隨時剪除枯干枝、衰老枝、病枝、畸形枝,確保樹體長勢健壯,枝繁葉茂。
2.3.3 追肥
隨著苗齡增長,樹體對養(yǎng)分的需求量也在逐漸增大。為保證刺五加商品產(chǎn)量和質(zhì)量,每年春季追施1次腐熟有機肥或復合肥料,在根際采用放射狀溝施,施肥后蓋好表土。
2.4 病害防治
刺五加苗期主要地下害蟲有螻蛄、蠐螬、地老虎等,它們專食害苗根或咬斷根莖,為害嚴重時直接影響育苗效果。發(fā)現(xiàn)病害應及時防治,其方法主要是物理防治,如黑光燈誘殺、人工捕捉等。刺五加幼苗期易發(fā)生猝倒病,發(fā)病期是幼苗子葉期,多出現(xiàn)在氣溫較低、空氣和土壤潮濕的條件下。在防治上應以預防為主,幼苗出土后噴施l:1等量式波爾多液預防,7d連續(xù)3次;發(fā)現(xiàn)猝倒病時用70%的敵克松800倍液或50%的多菌靈500倍液噴灑苗床,7d/次。
2.5 采收與加工
2.5.1 采芽
刺五加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發(fā)芽,當芽長15~20cm時即可采摘。采摘過早降低產(chǎn)量,產(chǎn)品不規(guī)格;過晚則芽基變老,品質(zhì)下降。采摘時要隨采隨裝入塑料袋中,以防止失水變老,最好采摘后及時加工處理,采鹽漬、干制、軟包裝罐頭均可。
2.5.2 采葉
采葉時間從4月中下旬開始至8月末,采摘剛萌發(fā)的嫩葉,嫩葉長3~5cm,嫩葉采摘后可鮮食、鹽漬或制成小菜。在種植規(guī)模較大的地方,可以成立五加茶加工廠,其嫩葉是上好的制茶原料,無苦味,并有特異的清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