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松原產(chǎn)南美洲、美國東南部,也稱為美國松,屬于松科常綠大喬木,引進我國已有逾50年的歷史。濕地松既抗旱又耐勞、耐瘠,有良好的適應性和抗逆性。由于濕地松蒼勁而速生,樹型整齊,干形圓滿通直,松脂產(chǎn)量高,木材質(zhì)量好,出材率高,用途廣泛,因而成為各地工程造林及林農(nóng)喜愛的造林樹種]。濕地松種子價格昂貴,來源缺乏,為了充分利用種子、加快造林步伐、縮短育苗期、減少苗田用地、提高造林成活率,可采用容器育濕地松苗。筆者采用沙床催芽育苗的方法,比大田育苗(裸根苗)出苗率高2~3倍。用各種不同容器和營養(yǎng)基質(zhì)培育的苗木稱為容器苗。容器苗是在容器內(nèi),采用人工配制的基質(zhì)育苗,對育苗地的要求比裸根苗簡單,對土壤沒有特別要求,一般能培育裸根苗的苗圃都能培育容器苗。與裸根苗相比,容器育苗造林有如下優(yōu)點:
一是苗木能形成完整根團,起苗、包裝、運輸時不傷根,苗木活力強,栽植后沒有緩苗期,初期比裸根苗快長1倍以上。
二是適宜于造林地補植,不受常規(guī)造林季節(jié)的限制,可隨時進行補造林,延長了造林時間,同時便于安排勞力,不與農(nóng)忙爭勞力。三是育苗可不與農(nóng)業(yè)爭地,可利用山坡地及其他空曠地育苗。四是節(jié)約種子,提高苗木產(chǎn)量,與大田育苗比,出苗量可增加60%~100%。五是縮短育苗時間,因為育苗所用的培養(yǎng)基質(zhì)經(jīng)過精心配制,最適于苗木生長,因此苗木生長迅速,育苗周期短,一般4 個月左右即可出圃造林。六是造林質(zhì)量好,一般不會出現(xiàn)窩根現(xiàn)象。總之,該育苗技術造林成活率高,效果顯著,是一項比較有前途的育苗方法,值得大力推廣,F(xiàn)將濕地松容器苗的培育技術總結如下。
1 選地整地
如采用山地露天育苗,沒有條件為容器苗搭架子,只能在土壤上擺放時,要選在交通方便、地勢平坦、水源充足、排水良好、通風、陽光充足的半陰坡或半陽坡。在平整育苗地時,為方便管理,應劃分苗床與人行道,苗床一般寬 1.0~1.2 m,床長依地形而定,人行道寬40 cm,形成一定規(guī)格的苗床。同時在育苗地周圍開好排水溝,做到內(nèi)水不積、外水不淹。
2 營養(yǎng)土配制
營養(yǎng)土的pH值應控制在5.0~6.8,可用火燒土30%~50%、黃心土40%~60%、菌根土10%~20%,外加過磷酸鈣(磷肥)3%。充分打碎后進行過篩,除去石礫、樹根、草根等雜物。將各種材料充分混拌均勻,最好在混拌時噴灑少量清水,以免細土被風吹掉。為了有效地預防苗木病蟲害的發(fā)生,在移栽前應拌入殺菌劑,或采用化學藥劑對營養(yǎng)土進行消毒,可加入3%工業(yè)硫酸亞鐵25 kg/m3,并充分地攪拌均勻,然后用不透氣的材料覆蓋超過24 h,或在攪拌均勻后將其裝入容器袋中用不透氣的塑料薄膜覆蓋7~10 d。濕地松的根系與菌根菌共生,后者可明顯促進濕地松苗木的生長,提高造林效果。而用容器進行育苗時,菌根菌較難傳播,應從濕地松老林挖取林下菌根土混在營養(yǎng)土上進行人工接種。在根系周圍0~20 cm土層中取土,以大量白色或金黃色菌絲體的土壤為宜,也可以從濕地松前茬苗床上取菌根土。
3 裝土擺袋
營養(yǎng)土配制好后,即可裝入容器袋。容器袋規(guī)格以8 cm×12 cm為宜。正常情況下,配制好的營養(yǎng)土1 m3可裝容器袋約 4 500只。在裝營養(yǎng)土時,應將袋分層填實裝滿、放正、擠緊,按密度為400袋/m2擺放在做好的苗床上,四周用黃心土培土固定,以免袋土傾倒。
4 種子處理
在育苗前應做好浸種消毒工作,浸種時先將種子淘凈,倒入清水中,用手搓洗,去除種子表面的蠟質(zhì),再用清水沖洗干凈。然后用重量為種子3倍的45~50 ℃溫水浸泡24~36 h(40 ℃溫水換水2次)。浸種的液面應高出種子超過10 cm為宜。浸種至溫水自然冷卻后,重新?lián)Q上清水再浸泡24 h,并在中間更換清水3~4次;溫水浸種后還應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2 h進行消毒,再撈出并用清水沖干凈。為防止種子感染病菌而導致腐爛,千萬注意不可用含酒及鹽、堿、油污等不清潔的水對種子進行清洗。
5 做沙床
選擇無家禽危害、避風向陽、與苗圃地距離較近、條件較好的地點做沙床,用磚砌成寬1.0~1.2 m、高20~25 cm的沙床,長度不定,可根據(jù)種子的數(shù)量而定,但最長以不超過10 m為佳。為了有效地避免雨水過多而造成的床內(nèi)積水,應先在選好的地塊上將排水溝開好。然后可用90%晶體敵百蟲1 000倍液對沙床進行消毒處理,上鋪1層厚15~20 cm的純河沙(已篩去泥土與石塊),用1%硫酸亞鐵溶液對床面進行消毒,再用木板整平床面,然后在沙床上每隔80 cm固定1根弓形的竹竿,再用薄膜封閉整個床面2~3 d。
6 適期播種
濕地松的播種時間一般在3月15—20日為最佳,最遲不可遲于4月10日。播種前應先將沙床噴水,再將事先已做好消毒處理的種子播在沙床上,注意種子不能層壓,用種量為200~250 g/m2。播種后于沙床表面覆蓋1層不帶泥土的河沙,厚度不可太厚,以看不見種子為宜。蓋好河沙后再于床面噴水,保證床面水分充足。然后用塑料薄膜蓋在沙床上進行密封催芽。
7 沙床管理
播種后應注意沙床內(nèi)的溫度和濕度,種子發(fā)芽的最適宜溫度為20~25 ℃。由于3—4月氣溫還較低,播種后應蓋上塑料薄膜保溫。四周要用土壓實,每隔1~2 d下午氣溫較高時揭開薄膜進行澆水和通風換氣。澆完水后及時蓋好薄膜。7 d左右,種子陸續(xù)發(fā)芽破出沙面,10~15 d可出齊。發(fā)芽出土后,床內(nèi)溫度不能超過30 ℃,以防細沙因高溫燙傷幼苗。當床內(nèi)溫度超過29 ℃時,沙床兩頭薄膜要揭開進行通風降溫,必要時用遮陽網(wǎng)進行遮蔭。沙床內(nèi)要經(jīng)常保持濕度,每隔1~2 d噴水1次,以苗床沙不泛白為準。
8 芽苗移栽
芽苗的移栽應選擇在濕地松芽苗處于帶帽期進行。當芽苗高3~4 cm時,便可在陰雨天或晴天的9:00前和16:00后進行帶帽移栽。即在種子殼未脫落前進行移栽。通過實踐觀察,帶帽移栽成活率高達98%。如果種殼脫落,子葉展開,芽移成活率僅73%。在對芽苗進行移栽的過程中,第1步是取苗。應注意取苗不要1次取太多,盡量做到邊移邊栽,以提高成活率。取苗后,隨即將沙床苗噴水,并蓋上薄膜。第2步是栽苗,栽苗的前一天應把營養(yǎng)杯土用水噴濕,翌日清晨便可栽苗。栽苗時用左手拿苗,右手拿小竹簽(長10~12 cm,粗0.3 cm)插入營養(yǎng)杯袋中央,深度以芽苗原入土深度為準,將芽苗順著竹簽插入土中,然后將竹簽提出,再從芽苗旁邊輕輕插入,把芽苗孔用土擠實,使芽苗與土壤緊密結合。注意不能用力過猛,以免壓壞芽苗,邊栽邊用噴壺澆定根水。
9 苗木遮蔭
俗話說“三分播,七分管”,種是基礎,管是關鍵。只有加強苗田的管理,才能培育出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的苗木。苗木出土和移栽初期在高溫曝曬下容易造成日灼,因此該段時間如遇高溫天氣,則在晴天9:00—16:00用遮光率為65%遮陽網(wǎng)進行遮蔭。
10 肥水運籌
為了促進苗木的生長,提高苗木合格率,應選擇速效肥進行追肥,施肥的原則應掌握適時適量、先稀后濃、少量多次、分期巧施的原則;前期施肥應多施氮肥,后期應多選擇磷肥與鉀肥進行追施。在苗木移栽后大多數(shù)種殼脫落時,苗木開始有側根生出,此時即可選擇合適的肥料進行追肥,可選用1%氮、磷、鉀復合肥水溶液進行噴施,嚴禁干施化肥,在追肥后還應用清水噴洗幼苗的葉面。由于幼苗期苗木生長較慢,應薄施磷、氮肥,尿素、磷肥按2∶1比例(尿素100 g、磷肥50 g)對水50 kg混勻,每15 d施肥1次,連續(xù)施3~4次。速生期的施肥量應逐漸加大,施肥200~300 g(尿素、磷肥比例為1∶1)對水50 kg,每10 d追肥1次。生長后期應停止氮肥的施用,施磷肥與鉀肥,主要為鉀肥,施肥量為鉀肥200 g、磷肥100 g對水50 kg,以實現(xiàn)苗木的木質(zhì)化。
水是種子萌發(fā)和苗木生長的重要因素,不可缺少。若水分不足,則會影響幼苗的生長,而水分過多,則會引起根腐病的發(fā)生。芽苗移栽結束后,要保持田間濕潤,視土壤干濕每天噴水1~2次,一般在10:00以前或17:00以后進行,連噴7 d,以促進苗木側根的長出。幼苗期的水分管理應做到適量、多次,以促使營養(yǎng)土保持適當?shù)臐駶櫊顟B(tài);速生期的水分管理應做到多量、少次,一般在營養(yǎng)土達到一定的干燥程度后再澆水,不可勤澆水;生長后期應控制澆水量,以促進側根大量生長和形成根團,促使苗木盡快木質(zhì)化。出圃前應停止灌水,以減少苗木的重量,便于運輸,但對于干旱地區(qū),為了便于出圃,應在出圃前澆水。
11 病蟲草害防治
濕地松在種子萌發(fā)后,應及時噴灑0.5%波爾多液。為了預防立枯病的發(fā)生,可在移栽前1~2 d再噴0.5%波爾多液1次。苗木移栽入袋后主要防治猝倒病和立枯病,可在移栽成活后每隔10~15 d噴施1次多菌靈1 000~1 200倍液,或0.5%~1.0%波爾多液。對于苗木黃化病,可適當追施磷肥150 kg/hm2,并噴灑0.5%硫酸亞鐵溶液。苗木生長期如果有食葉害蟲結苞危害,可采用20%殺菊酯2 000倍液噴霧進行防治。芽苗栽植后,要做好除草工作,做到除小、除早、除了,以防止袋內(nèi)雜草的生長。苗床雜草應每10 d拔1次,以免雜草滋生。
12 苗木出圃
濕地松容器苗的出圃標準為苗木根系團充分形成、苗高超過18 cm,此時即可出圃進行造林。對于根團未充分形成、長勢較為衰弱、有根腐發(fā)生的苗木均不可出苗。苗木在出圃時用苗框或紙箱進行裝運,裝運時防擠壓折苗,做到隨栽隨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