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又名白果樹、公孫樹,銀杏科,銀杏屬,是世界銀杏類植物中我國特有的孑遺植物,被稱為‘活化石’。銀杏樹姿雄偉壯麗,葉形秀美,秋葉金黃,壽命長,少病蟲害,適宜作庭蔭樹、行道樹或獨賞樹。近幾年來,各單位爭相購買銀杏成齡大樹用于綠化,達到“一次成園”或者“短期成景”的效果。據(jù)我們對河南的新鄉(xiāng)、周口、許昌等地在2003~2005年引進的千棵銀杏大樹栽植成活率的調查,成活率僅為40.19%,這樣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也嚴重阻礙了該優(yōu)良樹種的發(fā)展,因而探討影響銀杏大樹移栽成活率的因素及提高移栽成活率的方法,顯得意義重大。
1 影響銀杏大樹移栽成活率的因素
1.1 生理因素 要保證銀杏大樹移栽成活,必須掌握銀杏樹的生長規(guī)律及其生理變化,了解銀杏栽植成活的原理,這樣可大大提高栽植的成活率。就大樹本身來說,其根系正處在離心生長趨向或已達到最大根幅,而骨干根基部的吸收根多離心死亡,主要分布在樹冠投影附近。而移植所帶土球不可能這么大,也就是說,在一般必須帶土范圍內,吸收根是很少的,這就會使移植的大樹嚴重失去以水分代謝為主的平衡而導致植物脫水枯萎死亡。
1.2 環(huán)境因素 將銀杏大樹移栽到城市綠地中應用時,環(huán)境條件會發(fā)生很大變化,甚至與原生環(huán)境大相徑庭,從而降低了銀杏樹的適應性,影響移栽成活率。這主要涉及土壤、溫度以及光照等幾個方面,大樹在移栽后往往會對新生境的土壤酸堿度、通氣性、排水狀況等表現(xiàn)不適應,從而生長不良甚至死亡,進而大大影響了苗木的移栽成活率。
2 提高銀杏大樹移栽成活率的技術
2.1 栽植時期的選擇 當前銀杏大樹的移栽大多數(shù)在春季進行,此時氣溫較高,地溫低,栽植的大樹發(fā)根晚,地上部抽枝長葉則較快,造成地上與地下生長的不平衡,從而使移栽的銀杏樹因枝葉蒸騰失去過多的水分而死亡。秋栽則能使移栽時受傷害的根系在溫和的條件下得到較快愈合,特別是此時的地溫較高,適宜新根的發(fā)生和生長,第2年不需緩苗,即能旺盛生長,成活率大大提高。
2.2 科學修剪和根部處理 為提高銀杏大樹移栽成活率,移栽前需要對其進行修剪和切根處理,修剪的傷口應光滑平整,并用石蠟等物質封住。這樣,可以有效地促進根系的生長,可極大地降低移栽時和移栽后苗木的蒸騰量,從而有利于保持苗木的水分平衡,盡快恢復樹勢。秋季栽植,在移植前15~20天,對擬移栽的銀杏大樹,盡量避免對主干重剪,只對主干大枝上枝條進行重剪或疏除,并對大的傷口進行包扎保濕,這樣傷口在移栽前能較快地愈合,栽后蒸騰失水量降低,成活率提高。
2.3 合理挖穴 栽植的洞穴要求寬深松,大穴移栽所挖坑的大小一般為80~100cm見方,挖坑時將表土和心土分開,坑挖好后,每坑施入50~60kg的農家肥,分別與表土和心土混合后填入坑內,并注意回填時不要打破原來的土層順序,先回填心土一定量時,放入所植樹木,枝條指向以原方向為好,再回填表土。所栽銀杏樹不能太深,以根頸與地面平齊為宜。
2.4 挖樹、起吊和運輸 挖樹要保證樹木根系完整。以樹為圓心,以樹冠的1/8~1/6為半徑,圍繞樹環(huán)形開挖,遇有粗根可挖斷或斬斷,但緊靠樹的根土要保存完好。主根太深時應斬斷。裝車時輕吊輕放,防止土球松散或擦傷樹皮,挖掘后應盡快運到栽植現(xiàn)場。在運輸過程中注意及時噴水或采取防寒措施。
2.5 注重栽后管理 重視銀杏大樹栽后管理養(yǎng)護,也是提高成活率的重要一環(huán)。栽植后于坑的外圍開堰并澆第1次水。水量不要太大,起到壓實土壤的作用即可;2~3天后澆第2次水,水量要充足;再過1周澆第3次水,待水滲下即可中耕、松土、封堰。土壤封凍前在樹盤表土覆蓋20~30cm厚的稻草、麥秸或其它農作物秸稈和雜草,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保持土壤疏松和維持土壤較高的溫度。冬春季節(jié)有大風的地區(qū),在移栽的銀杏大樹旁邊立支柱,防止被大風刮倒,生長季節(jié)要注意澆水,保墑及時鋤草和防治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