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獐子松、海拉爾松、蒙古赤松)
樟子松
形態(tài)特征:松科松屬常綠喬木,樹皮下部黑褐色,上部 黃褐色。幼樹樹冠尖塔形,老時圓頂或平頂。一年生枝淡黃褐色,無毛。冬芽褐色或淡黃褐色。葉2針一束,粗硬,常 扭轉(zhuǎn)。球果長卵形,淡褐灰色,鱗盾向后反曲,鱗臍疣狀凸 起,具易脫落短刺;ㄆ56月,種熟期翌年910月。
分布:產(chǎn)于黑龍江的大興安嶺、海拉爾以西和以南沙丘 地帶。遼寧的章古臺流動沙丘,山西雁北地區(qū),陜西榆林地 區(qū)均引種成功。
生長習性:極喜光,適應嚴寒干旱的氣候,能耐一40°C 的低溫和嚴重干旱地區(qū),為我國松屬中最耐寒的樹種。喜酸 性土壤,在干燥瘠薄、巖石裸露、沙地、陡坡均可生長良 好。不宜在鹽堿土、排水不良的黏重土壤上栽植。深根性, 抗風沙。
觀賞價值及園林用途:樹干端直高大,枝條開展,枝葉 四季常青,為優(yōu)良的庭園觀賞綠化樹種。在沈陽以北至大興 安嶺沙丘地帶,以及東北、.西北城市作園林綠化樹種,前景 可觀。國家三級重點保護樹種。
繁育技術:主要采用播種繁殖。一般在1520年生時 開始結(jié)實,6070年生時大量結(jié)實,每隔24年有一個豐 收年,成熟的球果可在樹上留67月,便于長期采種。球 果采回后,先用40°C的溫水浸泡5分鐘,然后干燥,室內(nèi) 溫度不要超過25°C,并要注意通風。鱗片開裂后經(jīng)敲打, 使種子脫落,再搓去種翅,篩去雜物,即得純種。選擇排水 良好,微酸性或中性的沙壤土上育苗。如在沙土地上育苗, 最好用河泥、草炭改土,并用農(nóng)家肥料作基肥。播種時間為 4月中旬至5月上旬,陜北在4月中、下旬。在土壤解凍 后,適當提前為好。
播種用的種子,先用1.5%的福爾馬林或硫酸亞鐵溶 液,浸泡2小時消毒,或用0.3%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幾分 鐘滅菌后,再選用以下方法進行催芽處理:①溫水浸種催 芽。將種子放在始溫為50°C的溫水中浸泡兩晝夜,然后撈 出鋪在席上,蓋上濕麻袋,每天用30°C溫水噴灑一次,同 時翻動種子,45天后,種殼大部裂口時播種。寒冷地區(qū) 浸種要在生火的室內(nèi)進行,每天換50°C的溫水一次,浸泡7 天,即可播種。②雪堆埋藏法。在冬季,先用涼水將種子浸 泡兩晝夜,然后撈出,裝在布袋中,埋藏在背蔭處的雪堆 內(nèi),開春后取出播種。③沙藏法。將種子與沙混合,堆藏在 背蔭處,第二年取出播種。④春季將干藏的種子先用溫水浸 泡2天,再在向陽處挖深2025厘米的淺溝,將浸泡過的 種子與濕沙混拌均勻,七入溝內(nèi),每天噴溫水12次,并 —14 — • 隨即翻動種沙,57天種子裂口后播種。根據(jù)各地經(jīng)驗, 上述方法中,以雪堆埋藏法效果較好。
為了預防立枯病,播前12天,可用3%的白礬溶液 或1%的硫酸亞鐵溶液噴灑床面,進行土壤消毒。另據(jù)一些 地方的經(jīng)驗,播種溝開好后,每667米2用賽力散1.52 千克與10倍(體積)的細沙混拌均勻,用手溜人溝內(nèi),防 病效果較好。也可按每平方米以4060毫升工業(yè)用硫酸, 加6千克水左右,均勻灌溉床面,使土層潤濕3厘米,過7 天后播種。播前圃地要灌足底水。條播,行距1015厘米, 溝深2厘米,播幅6厘米。每667米2播量45千克左右。 覆土厚度0.51厘米,使種子與土壤密接。再用草或鋸末覆 蓋床面,無覆草條件時,可用灑水或小水漫灌的方法,經(jīng)常 保持苗床濕潤,710天即可出苗。出苗期間多風地區(qū)要設置 風障,防止鳥類為害。苗出齊后,分次揭去覆草,及時噴灑0.5%1%的波爾多液和1%的硫酸亞鐵溶液,以防立枯病。 同時,要加強施肥和松土除草工作。生產(chǎn)中常用除草劑滅除 雜草,方法是:每平方米用除草醚2克,拌土撤于床面。
樟子松苗需留床12年方可出圃。留床苗木于冬季要 采取防寒措施,即在土壤結(jié)凍前,先灌足凍水,一周后覆厚 1015厘米的細土蓋住幼苗,并稍加鎮(zhèn)壓,翌春解凍后, 再扒去覆土。為了促進根系發(fā)育,第二年可換床培育,換床 密度為每平方米200220株。每667米2產(chǎn)苗7萬8萬 株,兩年生苗高可達1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