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試驗時間與地點
1.1試驗時間
2007年春至2011年秋。
1.2試驗地點
本溪縣林業(yè)產業(yè)發(fā)展局刺五加栽培試驗基地,位于本溪滿族自治縣堿廠鎮(zhèn)趙堡村。
2 試驗方法
2.1設立試驗區(qū)和對照區(qū)
在刺五加栽培試驗基地內選擇三年生的刺五加栽植地塊作為試驗區(qū);另選地塊相鄰、立地條件相同的三年生刺五加栽植地塊作為對照區(qū)。試驗區(qū)與對照區(qū)的刺五加栽植密度皆為444株/畝,株行距1×1.5 m。
在試驗區(qū)內進行修剪技術試驗,對照區(qū)除修掉枯死枝外,不再采取其它任何修剪措施,任其自然生長,試驗期末,將試驗區(qū)與對照區(qū)的生長量和結實量進行詳細調查、統(tǒng)計和分析,最后得出試驗結果。
2.2修剪技術
2.2.1平茬 在2007年3月末,將試驗區(qū)內三年生刺五加全部平茬,要求剪口緊貼地面,切面平整光滑,不得撕裂樹皮。
2.2.2除蘗定干 平茬后,在當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選擇3~4個生長健壯、位置適中的萌條作為主干培養(yǎng),其余的萌條全部摘除。
2.2.3二年生植株的修剪 及時摘除無用萌芽。為使樹干的伸展方向及角度合理,給將來培育“開心型”樹冠打好基礎,需要進行拉枝處理,時間在8月上旬枝條半木質化時進行。樹干與地面的角度在70度左右較好,并向四周均勻分散伸展。綁繩與樹干之間要有柔軟的襯墊物,以防損傷樹皮。
2.2.4三年生植株的修剪
平茬后第三年,要對刺五加進行適當修剪。修剪時間在早春樹液流動之前進行。根據枝條長勢、疏密度及所處位置分別采取短截、疏枝的修剪方法。
短截:將一生生枝條剪去一部分,稱為短截。短截枝條的剪口下必須留有葉芽。短截的作用是加強抽生新梢的生長能力,降低發(fā)枝部位,增強分枝能力。根據短截程度的不同可分為輕、中、重度短截三種方式。
輕度短截:剪去一年生枝條全長的1/3以下,特點:下年萌發(fā)的新梢長勢弱,但抽生的新梢數量多,多用于培養(yǎng)中、短果枝用;或用于控制新梢的生長。
中度短截:剪去一年生枝條全長的1/2,特點:剪口下均為飽滿芽,下年萌發(fā)的新梢長勢強,抽生強壯新梢數量多,大多用于主側枝延長枝的修剪。
重度短截:剪去一年生枝條全長的2/3~3/4,特點是,剪口下葉芽的飽滿程度較差,但因修剪量大,下年萌發(fā)的新梢長勢較強,抽生新梢數量較少,多用于對強壯枝控制修剪。
無論哪種短截方式,都要求剪口平滑,且呈馬蹄形,距葉芽頂端1 cm處。
疏枝:把無用的枝條從基部完全疏掉,也稱為疏剪。疏枝的作用是降低樹冠內的枝條密度,改善通風透光條件,使樹體內貯藏的營養(yǎng)相對集中,有利于新梢的生長;對傷口以下部分的生長起到促進作用。主要疏除細弱、病蟲、徒長、重疊和密集遮光的無用枝。疏除下位枝,保留上位枝條,控制總體樹形,保持樹體旺盛長勢。
疏枝時將枝條從基部剪掉,緊貼樹干,剪口平滑,并與樹干平行。疏枝是修剪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疏枝好壞直接影響樹體形狀和長勢,因此必須做到取舍得當,疏密適度,均衡樹勢,才能達到修剪目的。
通過短截和疏枝后,把最低分枝點高度控制在70 cm左右。在新萌發(fā)的側枝中,選留生長方向與主干方向相同的側枝繼續(xù)培養(yǎng)主干,加大樹體。并可根據側枝的數量和疏密程度適當短截,促使萌發(fā)更多新枝。
2.2.5四年生植株的修剪
四年生刺五加已經達到盛果期,高度可達1.5 m左右。這時應重點剪除枯死枝、徒長枝、細弱枝、重疊枝和平行枝,保持樹冠內部通風透光良好,枝條密度適中、分布均勻,使每個枝條都有足夠的生長空間。短截時,一定要注意剪口芽的方向,考慮新萌發(fā)枝條的生長方向和生長空間。疏枝不得留樁,緊貼枝干基部。由于刺五加花芽只在當年枝條上形成,因此不能在生長期修剪,以免影響開花結實。
通過本次修剪,刺五加的整體樹形和枝條密度基本達到最佳狀態(tài),能夠達到增產目的。
3 調查與分析
3.1生長量與結實量的調查
我們于2011年9月末果實收獲期,分別對試驗區(qū)和對照區(qū)的刺五加生長狀況和結實量進行詳細調查,其主要調查因子詳見下表:
3.2試驗結果分析
通過對上面表中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刺五加通過修剪試驗,在樹高、冠幅、平均單果重及單株結實量等方面都有顯著提高。試驗區(qū)比對照區(qū):樹高,高27 %;冠幅,高23 %;平均單果重:高25 %;平均單株結實量:高68 %;平均每畝產增產996 kg。如果刺五加鮮果單價按8元/ kg計算,則每畝可增加收入7968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應該積極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