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現(xiàn)根據(jù)白芍種植經(jīng)驗(yàn),將白芍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介紹如下。
1 選地整地
白芍喜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中等的環(huán)境,耐寒性強(qiáng),在-20 ℃氣溫下能露地越冬,也能耐熱,在42 ℃高溫下能越夏。較耐旱,最怕澇,生長期土壤水分過多,易引起爛根,水淹6 h以上時,全株枯死。要求濕土層較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中性至微堿性的砂壤土或壤土為好,忌連作。因此,宜選擇陽光充足;排水方便的中性至微堿性砂壤土、壤土為宜,黏重低洼、鹽堿地不宜栽培。在無霜期長的地方生長最好。白芍是深根植物,在地下生長時間長,因此應(yīng)深耕細(xì)作,施足基肥。選好地塊后深耕 50 cm左右,施入腐熟廄肥37.5~60.0 t/hm2,整細(xì)耕平做成1.3~1.5 m高畦,四周開15~30 cm寬排水溝備用。
2 適期栽種
林州市主要采用芽頭種植。選擇種芽,在秋季采挖芍藥根時,先將芽頭下的粗根全部切下供藥用,把留下的芍頭(即紅色芽頭)作繁殖材料。然后,將芍頭按大小及自然生長形狀,切開分成塊,每塊需帶有粗壯芽頭2~3個,厚度2 cm左右。過薄,養(yǎng)分不足,生長不良;過厚,主根不壯,多分叉,將切開的芽頭晾半天,使傷口水分稍干,然后栽種。8月上旬至9月下旬適期栽種,過遲芍芽已發(fā)出新根,氣溫逐漸下降,種后發(fā)根慢,影響翌年生長且產(chǎn)量低。應(yīng)在酷暑過后立即栽培。栽種前將芍芽按大小分級,分別下種,有利于出苗,方便管理。栽時按行株距60 cm×40 cm挖穴栽種,穴深12 cm,直徑20 cm,先挖松底土,施入腐熟廄肥或火土灰與底土拌勻,厚5~7 cm。然后,每穴栽入芍芽1~2個,芽頭朝上,擺于正中。用手邊覆土邊固定芍芽,覆土深度以芽頭入土3~5 cm為宜。栽后再澆施稀薄的人、畜糞水,最后蓋土整理或饅頭狀小丘以利越冬。需栽白芍種1 500~2 250 kg/hm2。一般1 hm2芍藥根的芽頭可栽種4~5 hm2。
3 肥水管理
芍藥喜肥,除施足基肥外,于栽后第2年開始每年追肥3~4次。第1次于3月結(jié)合中耕除草,施入人、畜糞水18.0~22.5 t/hm2;第2、第3次分別于5月、7月生長旺盛期,施入人、畜糞水30 t/hm2+餅肥300 kg/hm2,第4次在11—12月施人、畜糞水37.5 t/hm2。第3年再追肥3次,與第2年基本相同。第4年追肥只需在春季齊苗后追施1次,施入人、畜糞水30 t/hm2。此外,從第2年開始,每年在5—6月生長旺盛期和開花期需肥量較大時,還可采用0.3%磷酸二氫鉀水溶液進(jìn)行根外追肥,增產(chǎn)效果顯著。
4 田間管理
栽后第2年早春土壤解凍后,開始中耕除草。尤其是一至二年生幼苗,要勤除草,見草就除,避免草荒。第3年中耕除草3次,第1次于春季齊苗后,第2次于夏季雜草大量蘊(yùn)生時,第3次于秋季倒苗后。第4年中耕除草2次,第1次于春季齊苗后,第2次于夏季雜草滋生時,除盡雜草。中耕宜淺,不要傷根。10月下旬,在離地面6~9 cm處剪去枝葉,并于根際培土15 cm厚,以保護(hù)芍芽越冬。在栽后的第2年春季,把根部的土壤扒開,使根部露出1/2,曬晾5~7 d,可使須根曬萎蔫,使養(yǎng)分集中于根生長。然后再覆土壅根。除留種地外,于第2年春季現(xiàn)蕾時,摘除全部花蕾,使養(yǎng)分集中根部生長,有利增產(chǎn)。觀賞地塊不摘。
5 病蟲害防治
芍藥主要病害有灰霉病、葉斑病、銹病等;颐共∥:θ~莖、花部,在防治上,合理密植,株間要通風(fēng)透光,發(fā)病初期噴50%多菌靈800~1 000倍液防治。葉斑病又稱輪紋病,防治上,增施磷、鉀肥,發(fā)病初期噴50%多菌靈8 000~1 000倍液,9月上旬和中旬各噴1次。銹病在5月上旬發(fā)生,可于發(fā)病初期噴25%粉銹寧或65%代森鋅500倍液消毒。芍藥蟲害主要有蠐螬、小地老虎、螞蟻等,可采用人工捕捉或用毒餌誘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