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白竹為禾本科赤竹屬小灌木,植株叢生,株高20厘米至40厘米,每節(jié)長3厘米至10厘米;X鞘宿存,無毛。葉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基本楔形或近圓形,葉長6厘米至15厘米,寬0.6厘米至1.2厘米,兩面均有白色柔毛,葉的背面尤為明顯,葉片綠色,有白色或者淡黃色斑紋。
菲白竹為竹類植物中的小型彩葉品種,植株低矮,生長茂密,翠綠色的葉片上長有白色或淡黃色條紋,非常美麗。其習(xí)性強健,管理簡單,可用作為廣場、花壇中的色塊種植,也可在疏林、樹蔭下作為地被植物,還可作矮籬,植于庭院、公園的小路兩側(cè)等處,都能收到不錯的效果。因其植株矮小,亦可盆栽觀賞或制作盆景。
菲白竹喜溫暖濕潤的半陰環(huán)境,夏季忌烈日曝曬,不耐旱,耐瘠薄,有很好的耐寒性。宜選擇樹蔭下或其他無直射陽光處種植。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在貧瘠的土壤,甚至巖石的縫隙中都能生長,但在含腐殖質(zhì)豐富、疏松肥沃、透氣性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長最好。
平時管理較為粗放,天旱時應(yīng)及時澆水,以免因缺水而導(dǎo)致葉色枯黃。生長季節(jié)注意清除雜草、松土,以利于植株的生長,春季至初夏新筍長出之時,追施兩次腐熟的有機液肥,以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使植株生長旺盛。一段時間后,枝葉都會老化,逐漸枯萎、葉片發(fā)黃,應(yīng)及時剪掉,保持其美觀。冬季把瘦弱枝、枯死枝、病蟲枝、過密枝剪去,為翌年新株的生長提供充足的空間,生長3年以上的老稈也要剪去,以促進植株的更新。
一年四季都可分株繁殖,以4月至5月新筍長出時成活率最高。方法是將植株從花盆中扣出或從土中挖出,抖掉根部的泥土,用鋒利的刀把相連的根莖切斷,分成數(shù)叢,要求每叢都帶有竹筍或幼嫩的小竹。然后分別栽種,栽后澆透水,以后避免烈日曝曬,保持土壤和空氣濕潤,約20天左右可恢復(fù)長勢。
菲白竹亦可使用埋竹鞭法進行繁殖。在春季將根芽飽滿的竹鞭挖出,剪成數(shù)段,注意多帶宿土,保護好竹鞭上的芽,平埋于土壤中,然后覆草保濕,當(dāng)年就會有細(xì)小的竹子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