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鮮學名: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 為多年生宿根植物,高35—85cm,有時高達1米左右,全株有強烈香氣,根灰白色,也揮發(fā)強烈香氣,莖下部呈灌木狀,微木質化。奇數羽狀復葉,互生,葉軸有窄翼;小葉9—13枚,無柄長圓形,長3—9cm,寬1.5—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稍歪,邊緣為細鋸齒或不明顯的重鋸齒,表面深綠色,密布油點,脈不明顯,背面淡綠色,脈隆起,油點較稀。總狀花序頂升長20—30cm;花兩性;花梗長1—2cm,基部有線狀苞1片,中部以上有狹披針形小苞1—2片;花軸、花梗、苞片及花萼都密布細柔毛及突起的油腺,萼片5,宿存,披針形,先端尖,長5—6mm,寬約2mm,綠色,花瓣5,淡紅色,淡紫紅色或白色,帶紅紫的稀脈紋,為披針形,長約25mm,寬7—15mm,基部漸狹成爪狀,先端尖或稍鈍,四瓣成對而上升,最下一瓣向下垂而稍大;雄蕊10,著生于花盤的基部,并伸出于花瓣外;雌蕊1,子房上位,卵圓形,5室,表面具5深溝,密被短柔毛和油腺,花柱絲狀,單1,柱頭頭狀不明顯;蒴果5室,裂瓣頂端呈銳尖的喙,密被棕黑色腺點及白色柔毛。
1、生物學特征:野生白鮮多生長在向陽的山坡、林緣及低矮灌叢間含沙石土壤。適應性較強,喜溫暖濕潤,喜光照,耐嚴寒,耐干旱,不耐水澇。種子呈圓球形,亮黑色,千粒重20--21克,適宜發(fā)芽溫度16--20°C。條件適宜,播種后15--18天出苗,當年生株高10--15厘米,冬季能自然越冬;兩年生株高20厘米以上,主根長15--20厘米;3年生苗開始開花結實。栽培的白鮮生長期150天左右,4月下旬返青出土,9月下旬地上部分開始枯萎。
2、選地與整地:白鮮主要用種子繁殖,先集中育苗,生長1--2年再進行分栽。育苗地應選擇陽光充足、土質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平地或緩坡地,低洼易澇、鹽堿地或重黏土地不適宜,最好應有排灌條件。深翻地25--30厘米,同時根據肥力情況每畝施充分腐熟農家肥1500--2000公斤。打碎土塊后做床,床寬1--1.2米,高15--20厘米。移栽地應選緩坡地,要注意排水良好,山區(qū)可以利用陽光充足的山坡荒地、果園及人工幼林的行間栽培,也可以利用承包的柞蠶坊、榛子園的低矮灌叢空間栽培。
3、播種移栽:種子采收后晾曬5--7天,拌入種子體積3倍的干凈細河沙,放在陰涼通風處貯存,10月上旬至11月初,進行秋季播種,如果不能秋播,將拌上河沙的種子埋在室外進行低溫冷凍,翌(yi )春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種。秋季播種出苗早、苗齊。播種時摟平床面,按行距12--15厘米開溝,溝深4--5厘米,踩好底格,將種子同細沙一起播到溝內,蓋土3--4厘米,每平方米播種量10--15克。蓋土后床面稍加鎮(zhèn)壓,有條件的床面蓋一層稻草保濕,有利出苗。幼苗生長1--2年,在秋季地上部枯萎后或翌春返青前移栽。將苗床內幼苗全部挖出,按大小分類,分別栽植,行距25--30厘米,株距20--25厘米,根據幼苗根系長短開溝或挖穴,頂芽朝上放在溝穴內,使苗根舒展開。蓋土要過頂芽4--5厘米,蓋后踩實,干旱時栽后要澆透水。
4、田間管理 :育苗田出苗時應逐次將床面的覆蓋物除去。生長期內要經常除草松土,雨季應做好田間排水。2年生苗在生長盛期適當追施氮磷肥,也可用0.3%--0.5%磷酸二氫鉀液進行葉面噴肥。秋季地上部分枯萎之后,除去殘存莖葉,向床面蓋土2--3厘米,以利幼苗越冬。移栽田經常松土除草,每次除草后要向莖基部培土,防止幼根露出地表。7--8月份高溫多雨季節(jié)做好排水,防止田間積水造成爛根。同時增施磷鉀肥。不采種子的植株在孕蕾初期剪去花蕾,以利根部生長。秋季枯萎后,及時割去莖葉,床面蓋土或蓋一層充分腐熟的農家肥,俗稱施“蓋頭糞”,利于根部越冬和翌年植株生長。白鮮病蟲害較少,6--8月份偶有少量黃鳳蝶幼蟲咬食莖葉,可人工捕捉或在幼蟲幼齡期噴90%敵百蟲800倍液,5--7天噴一次,連噴1--2次。
5、采收及留種:移栽后生長2--3年,在秋季植株地上部分枯萎后或翌春返青前采收藥用根部,以秋季采收好。先割去地上莖葉,從苗床一端開始將根全部挖出,去掉泥土及殘莖,放陽光下晾曬。曬至半干時除去須根,將根抽去中間硬芯(木質部),再曬至全干后入庫備用。2.8--3.3公斤鮮根可曬干品1公斤,畝產干品300--350公斤。留種田應選生長4年以上的健壯植株,平時應加強管理,花期增施磷鉀肥,雨季注意排水。種子在7月中旬開始成熟,要隨熟隨采,防止果瓣自然開裂,使種子落地。果實綠色開始變?yōu)辄S色、果瓣即將開裂時即可采取。每天上午10點前趁潮濕時將果子剪下,放陽光下晾曬,上面蓋一透明塑料布,以防止種子彈到他處。果實全部曬干開裂后再用木棒拍打,除去果皮及雜質,將種子貯存或秋季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