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及危害】 此病1935年在國際上已有初報,但迄至60年代才進行較仔細研究。已知此病普遍發(fā)生在歐洲,北美以及亞洲的日本與南朝鮮。我國自1981年起開始進行研究,特別對已分布在許多省區(qū)的意大利楊進行了調(diào)查。
根據(jù)1979年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報道、花葉病在英國以1~2年生苗圃苗木最重。高生長能減少10%,胸徑也小,其干物質(zhì)損失25%,林齡在10年以上的,對生長無明顯影響。我國引種、繁殖的I-63、I-69、I-72、在各地花葉表現(xiàn)甚輕,不易發(fā)覺,容易誤認為是生理失調(diào)。 【癥狀】 花葉明顯表現(xiàn)在黑楊派楊(Populus)樹,青楊派也有發(fā)生。典型的葉斑在I-69楊上為不規(guī)則黃斑,國內(nèi)常見的則為散生的淡綠點。在重病的I-63,田間植株明顯矮小,葉片變黃,兩粗枝問的分支變形、枯死,無主干。 【病原】 國內(nèi)自武昌、鄭州、許昌等地從I-69取樣經(jīng)電鏡觀察到的病毒粒子,長度在434~894nm之間,寬12~14nm,平均長度717nm。另一報道50個粒子平均長度為750nm。 楊樹花葉病毒病由花葉病毒(PMV)引起,屬香石竹潛隱病毒群。粒子線狀,略彎曲。各國報道的長度,英國為679nm,捷克為626×12nm。德國為620~700nm,荷蘭為735nm,加拿大為654nm。 PMV的侵染力在20℃C時可保持兩天,在4℃下能保持6天。用滅過菌的葡萄糖粉吸附,在0~4℃凍干保存3個月后,仍有侵染性。曼格羅息風煙草(Nicotiana megalosiphon)可作為繁殖此病毒的植物,還能作為局部病斑指示。含毒量低時,僅有系統(tǒng)侵染病斑。接種10天后,接種點失綠,然后表現(xiàn)局部枯斑及不一致的系統(tǒng)脈枯。接種在心葉煙(N.glutinosa),表現(xiàn)為失綠斑及系統(tǒng)失綠花葉。接種在豇豆上,一周后表現(xiàn)白斑,葉變形。接觸葉脈也能傳病,三周后葉脈變紅。 【發(fā)病規(guī)律】 目前公認插條帶毒傳播,插條浸出液同樣傳病。嫁接、根接和修枝,都能擴散病害。迄今尚不明確昆蟲能否傳病。已知下列蚜蟲不傳毒:桃蚜、豆衛(wèi)矛蚜、扁豆蚜、馬鈴薯長管蚜及楊紋翅大蚜。帶毒的I-69病株插條,初萌發(fā)的葉片不一定為花葉。待5片葉子后,才出現(xiàn)個別葉片上有輕微失綠斑塊,大小不等,也無定位。二年生苗中部以上葉片,幾乎都有花葉。春天花葉或斑塊明顯,夏天潛隱,秋后又復明顯。三年以上大樹,花葉不明顯。 【抗病性】 已知的國外楊樹有名品種對楊花葉病的抗性,分為: (1)抗病:插條無毒,計有白加隆,弗立茲·派萊(Fritzi pauley)。 (2)耐。簬Ф径鵁o癥狀,計有菲立佛、I-455、洛克斯拔雷(Roxbury)、和平楊(Trichocarpa peace)等。 (3)輕感:葉部有某些癥狀,計有:I-154、I-262、維吉尼、南希(Nancy)等。 (4)感。喝~片有明顯癥狀,計有:卻坦(Chautagne)、杜斯坎帕(Dorskamp)、伊考夫(Eckhof)、埃迪密茲(Heidemz)、I-214、I-45/51、健楊等。 (5)高感:生長減退計有:哈佛(Harvard、即I-63/51)、勒克斯(Lux,即I-69/55)、翁特(Onda,即I-72/51)。 【防治措施】 歐洲各國現(xiàn)以淘汰帶病品種作為主要措施來更換新一代抗病品種,如意大利新推廣的路易斯·阿凡梭(Louis Avanso)及屈波(Triplo)楊等。在苗圃剔除病株較易實行并可靠。對外來品種進口,應用血清學方法,如酶聯(lián)測定(ELISA)或單克隆抗體技術(McAb)實施口岸檢疫,在當前也已屬可能。 湖北省1985年曾噴施0.3%硫酸鋅液,認為有效。從經(jīng)濟上考慮劃算,但在生產(chǎn)上應用尚有局限性。 國際上從顫楊曾分離到顆粒狀的煙草枯斑病毒(TNV)粒子。另一報道在5種黑楊無性系及一種生長不良山楊(P.tremula)上,檢測到一種類似馬鈴薯Y病毒(PVY)。在楊樹上另有桿狀煙草脆裂病毒(TRV)及蠕傳多角體病毒(ATMV)。在英國雜交楊上,尚發(fā)現(xiàn)顆粒狀番茄黑環(huán)病毒(TBRV)。 其癥狀表現(xiàn)不一,呈條斑,星狀黃斑,紅斑葉扭曲,白斑及白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