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楊,落葉喬木。為溫帶南部及亞熱帶樹種,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廣泛分布的鄉(xiāng)土樹種,適應(yīng)性強,在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生長良好,主根明顯,側(cè)根發(fā)達。適宜在河岸、水渠、河灘、低濕地和湖畔栽植。楓楊在桐城市主要分布在龍眠河、大沙河、掛車河、孔城河四大水系流域的兩岸和菜子湖湖灘,總面積達2萬余畝,總蓄積量達17萬m3,每年為全市制刷業(yè)提供木材0.6萬m3。四大水系流域干流總長度近200km,支流總長度300余km,為護岸保堤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播種育苗
楓楊果實8月中旬成熟,成熟時堅果變黃褐色或褐色。采種時須將采集的堅果晾干,干藏至翌年春季播種育苗。苗圃地選擇排灌方便的砂壤土,秋季深耕,春季再耙翻平整,每畝施腐熟餅肥50kg。播種前用60~80℃的溫水浸種,待自然冷卻24小時后,更換清水再浸種,蔭干即可播種。播種行距20cm左右,播幅寬10cm,溝深1.5~2cm,每畝播種8~10kg,播后均勻覆土1.5~2cm。當幼苗形成3~4片初生葉時進行間苗,1hm2保留30株左右。苗期及時進行灌溉、排水,松土除草。苗木速生期追施氮肥,每半月追施一次,每畝追施尿素5kg,共2次;生長后期每畝追施一次磷肥15kg。一年生苗高可達1.5m以上,地徑可達1cm以上,畝產(chǎn)苗木2萬株。
二、造林技術(shù)
選擇濕潤但又終年不積水且土壤肥沃的砂壤土為造林地,栽植穴80cm×80cm×80cm,穴底施基肥。深栽,栽植時對苗木根系進行修剪,以免窩根,影響苗根向外擴展。修剪后被刺激的傷口會生出更多的新根,修剪傷口須平滑,避免撕裂根皮。苗木應(yīng)隨起隨栽,未栽完的要在蔭蔽處及時假植,假植應(yīng)略深于在圃地深度,澆透水。造林時間在3月中旬。成片造林密度為3m×4m或2m×3m,每畝保持56~111株;四旁栽植為3m×4m,沿岸防護林為1.5m×2m。為抑制側(cè)枝,促進主干生長,提高樹干圓滿度,可適當加大造林密度,有利于林分提早郁閉,增加落葉量;6~8年可在株與株之間進行砍一留一的撫育間伐,達到培育通直高大的大徑材目的。楓楊根蘗能力很強,可進行平茬或利用伐根萌芽培育造林。
根據(jù)桐城市大關(guān)鎮(zhèn)300畝楓楊林調(diào)查測定,樹高快速生長期在栽植后2~4年,胸徑生長量高峰期在4~8年,以后有所減緩,但在15年生前仍維持較高生長速度。10年生每畝蓄積量可達9.5m3。
三、撫育管理
栽植前2年及時松土除草,間種矮稈農(nóng)作物,有利于幼齡樹的生長。由于楓楊萌芽力強,需及時修枝整形,以促進樹形通直高大。修枝宜在冬季進行,修枝強度2~3年生宜重,即把下部所有粗大的側(cè)枝全部修去;4~5年生修枝適當減輕,當樹高達10m左右時,修枝強度一般保留樹冠高為樹高的1/3至1/2。修枝后,主干上容易萌發(fā)新芽,應(yīng)及時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