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翅目(Coleoptera)齒小蠹科(Ipidae)昆蟲。又名大凝脂小蠹。主要為害華山松,是華山松的先鋒蟲種,輕者降低材質,重者造成華山松大面積死亡;也為害油松(見松樹)。
華山松大小蠹的形態(tài)
成蟲體長4.5~6.5毫米,長橢圓形,黑褐色,有光澤。觸角錘狀部寬闊,近扁圓形,端部平齊。額面粗糙,刻點分布不勻,常相互匯合成點溝。前胸背板長度與背板最大寬度之比為0.7。翅鞘長度為前胸背板長度的2.4倍,為兩翅合寬的1.7倍。翅鞘基緣有鋸齒狀突起。卵淡黃白色,橢圓形,卵殼軟,長約1毫米。老熟幼蟲乳白色、頭部淡黃色,長5毫米左右。蛹長約5毫米,腹部各節(jié)背面均有一橫列小刺毛,以兩側的較大(見圖)。分布于中國的甘肅、陜西、四川、湖北、湖南等省。
華山松大小蠹的生活習性
華山松大小蠹在陜西秦嶺海拔1700米以下的林帶一年發(fā)生2代;在1700~2150米的林帶內兩年3代;在2150米以上林帶只發(fā)生1代。主要以幼蟲越冬,也有以蛹和成蟲越冬的。每一世代的有效積溫總和約為495.5日度。其發(fā)育起點溫度為9.6℃。主要棲居于樹干的下半部。成蟲蛀入孔外常有大型漏斗狀凝脂。母蟲道為單縱蟲道,長約30~40厘米,最長達60厘米;寬2~3毫米。子蟲道由母蟲道兩側橫向伸出,長約2~3厘米。每個母蟲道內有雌雄成蟲各一頭,每雌產卵量20~100粒,一般50粒。初孵幼蟲僅為害韌皮部,隨著幼蟲蟲體的增長,子蟲道也逐漸變寬加長,并觸及邊材部分,其排泄物填充于子蟲道內,幼蟲老熟后于子蟲道端部筑蛹室化蛹。初羽化成蟲先在蛹室周圍及子蟲道處取食韌皮部作為補充營養(yǎng),嚴重時使樹干周圍韌皮部形成環(huán)割,破壞輸導組織。成蟲完成補充營養(yǎng)后,即破孔而出,重新侵害周圍健康立木。該蟲主要為害中齡以上的華山松林分。成蟲的擴散為害程度一般是:華山松占林分組成低的大于組成高的,疏密度小的大于疏密度大的,活立木分散的大于塊狀分布的,下木地被總蓋度小的大于總蓋度大的,陽坡大于陰坡,山坡上部大于中、下部,地位級高的大于地位級低的。成蟲擴散距離一般為20~30米,借助風力可飛行500~1000米。天敵有姬蜂科、繭蜂科、蟻科、步甲科、隱翅甲科、郭公蟲科和閻甲科等,其中以一種小繭蜂的寄生率較高,約為10~20%。另外,螨和食蟲鳥類對該蟲的大發(fā)生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華山松大小蠹的防治方法
常用的措施包括:合理規(guī)劃造林地,選擇良種壯苗,增強林木的抗蟲性;營造混交林;加強撫育管理,保持林內環(huán)境衛(wèi)生,保護林木免遭其他病害和食葉害蟲的為害,以提高林木的生長力和抵抗蛀干害蟲的能力;冬、春季砍伐并清除蟲害木;保護和利用天敵等。此外用外激素防治大小蠹蟲,也正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