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與寄主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地區(qū)。幼蟲蛀食楊樹小枝,成蟲取食葉柄及葉片。
青楊天牛的形態(tài)特征
成蟲(左圖)體長11~14毫米,黑色,密布金黃色絨毛,夾雜有黑色長絨毛。觸角鞭狀。雄蟲觸角約與身體等長,雌蟲觸角比身體稍短。前胸背面兩側各具一條金黃色縱帶。鞘翅上滿布黑色粗糙刻點,每個鞘翅各生有長圓形金黃色絨毛斑4~5個,雄蟲斑紋不明顯。
卵長橢圓形,中間稍彎曲,黃白色。
幼蟲初孵時乳白色,老熟時深黃色,體長10~15毫米。頭黃褐色,縮入前胸內(nèi),前胸背板黃褐色。背中央有一條淺色縱線。
蛹長11~15毫米,乳黃色,腹部背面中央有一條淺色縱線。
青楊天牛的生物學特性
1年1代,以老熟幼蟲在蟲癭內(nèi)越冬。第2年3月開始化蛹,蛹期20~34天。在北京4月中旬成蟲在蛹室上方咬一圓形孔爬出,蟲癭處留下圓形羽化孔(右圖)。成蟲出現(xiàn)后取食楊樹葉片、葉柄進行補充營養(yǎng)。產(chǎn)卵時在2年生的小枝上刻一個馬蹄形卵槽(下圖)產(chǎn)1粒卵在其中。5月上旬發(fā)現(xiàn)卵,中、下旬相繼孵化為幼蟲并侵入枝條為害。成蟲喜歡在開闊的林分和林緣活動,每頭雌蟲平均產(chǎn)卵31粒,卵期約10天。初孵化的幼蟲先蛀食韌皮部,10天后蛀入木質部,被害部位逐漸膨大形成橢圓形蟲癭,糞屑堆滿蟲道,有時也從卵痕裂縫內(nèi)擠出。10月上旬幼蟲老熟,在蟲道端部用木屑堵住下端形成蛹室,第2年3月在內(nèi)化蛹。幼蟲期的天敵有天牛蛀姬蜂和管氏腫腿蜂、啄木鳥。
青楊天牛的防治方法
1)做好苗木檢疫,嚴禁有蟲苗木外運,以防擴散蔓延。苗圃內(nèi)剪除蟲癭。
2)成蟲羽化盛期,用40%樂果乳劑1000~1500倍液,80%敵敵畏乳劑1000~2000倍液,10%廣效敵殺死乳劑2500倍液噴樹冠,殺死成蟲和初孵幼蟲。
3)6底~7月幼蟲中齡時,以腫腿蜂∶蟲癭=4∶1的比例釋放管氏腫腿蜂防治幼蟲。
4)保護利用天敵,青楊天牛蛀姬蜂在山西省有豐富的資源,對青楊天牛的寄生率高時達到40%以上;啄木鳥的取食率也較高,要加以保護,發(fā)揮它們對害蟲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