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模式667平方米產(chǎn)早姜(7--8月收獲)1500--2000公斤,產(chǎn)絲瓜2000--2500公斤,常年產(chǎn)值5000元以上,喜食嫩姜地區(qū)(如四川)常超過萬元。
一、培育姜芽
種姜催芽在2月中旬進行,根據(jù)姜莖粗細(xì)按每667平方米準(zhǔn)備種姜400--500公斤。
在地勢高燥,背風(fēng)向陽的地方挖一個50厘米深的圓坑,坑的大小因種量而定。坑內(nèi)填草葉、浮萍或馬、牛糞等釀熱物,要踩緊壓實并高出地面10厘米,上面蓋細(xì)土,踩緊后達13--15厘米即可。早春寒冷地區(qū)(如江漢平原)釀熱物宜多裝。另外按1:3000倍拌姜瘟凈藥土備用,每100公斤種姜藥土50公斤。
出窖種姜水分較重,最好曬1--2天。選種皮及姜芽眼完整,節(jié)間飽滿,無病、蟲、傷塊根切種或手掰,每塊保證一個以上芽眼,重量在40--80克間選擇,以60克最佳。切口用新鮮草木灰蘸一層促進愈合。
先在芽床上撒一層藥土,再把姜塊平放在上面并留出適當(dāng)空隙,釀熱物四周留出10厘米邊緣,放姜塊10厘米厚再撒一層藥土,種姜堆放高度50厘米,堆完后頂部及周圍覆蓋稻、麥殼及稻草(均需浸濕)15--20厘米,再蓋薄膜(越厚越好)保濕。
催芽期間,種姜堆內(nèi)保持濕度70%--80%,濕度不夠灌溫?zé)崴訙。溫度保?5--30℃,晚上溫度過低要增加覆蓋,晴天溫度過高要揭膜。
二、施肥整地
生姜忌澇忌旱且耐肥喜濕,應(yīng)選擇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地種植。2月深耕炕土,以促進土壤熟化。3月中旬搭大棚,跨度以480厘米或630厘米為標(biāo)準(zhǔn)。若較干時在棚內(nèi)灌透水,散松后按姜溝90厘米(棚兩邊60厘米),姜埂60厘米劃線,把姜溝土取出堆于姜埂并踩緊拍實。姜埂做成梯形,梗面寬40厘米,埂高20--25厘米。
按姜溝凈面積施基肥,早姜總施肥量可全作基肥,也可留少量作追肥。一般每平方米施氯化鉀50克,過磷酸鈣120克,尿素80克或施每平方米復(fù)合肥200克,尿素30克。然后翻耕20厘米,使肥與土混勻,耙平后鋪90厘米寬薄膜并閉棚。底肥可分2次隔7--10天進行,2次各50%的面積。
三、移栽
4月上旬左右,約50%姜芽長到1.5--2.5厘米時即可移栽。先揭去姜溝薄膜,按20厘米x25厘米規(guī)格撬窩,窩深10厘米,種姜一律按芽南母北定向移栽。姜根再生能力差,栽放時要平展,蓋土要輕、盡量不傷根毛。栽后用1200倍液澆定根水,若土干要澆透,最后耙平畦面覆膜,拉緊四周并用土壓緊。
四、大田管理
姜出芽期不要通風(fēng),高溫高濕有利于姜芽生長。姜芽出土齊苗后,若有土壤干白的現(xiàn)象需在上午10點鐘前澆透水,此法在整個生長期使用。待大部分姜苗長出粗葉后要在晴天溫度較高時揭膜通風(fēng),棚溫控制在35℃以下,此法堅持到揭膜前。姜苗具有10片左右葉時667平方米用尿素10公斤加水5000公斤澆1次,并撬散埂部土,培土厚度5--7厘米,不要撕地膜。待80%以上的姜窩具有3株苗時,再撬散埂土及埂基培土,使姜埂變成溝,溝深15厘米左右。
待氣溫穩(wěn)定在25℃以上時揭去棚膜。
此法栽培生姜667平方米栽7000窩以上,窩重250克左右即可收獲。早姜不以產(chǎn)量為主,以市場價格及效益作為收獲標(biāo)準(zhǔn)。
五、絲瓜套種
生姜齊苗后用營養(yǎng)缽育絲瓜苗,選用大棚專用絲瓜按每667平方米寬棚1200窩,窄棚1350窩(包括損耗1500窩)備苗,每缽播2顆,育苗在棚內(nèi)空地進行。
生姜第二次培土后,溝內(nèi)按40厘米窩距起土堆栽苗并澆透定根水,絲瓜每窩施復(fù)合肥50克作基肥。瓜苗長到5葉后插竹竿或接塑料繩引蔓。
絲瓜6葉左右開始結(jié)瓜,瓜蔓具有2節(jié)雄花和3節(jié)雌花后摘心,第二批蔓照此整枝,一般收兩批瓜后瓜蔓長到2米左右,與大棚揭膜差不多,揭膜后引蔓上棚架。絲瓜注意霜霉病防治。
生姜、絲瓜共生后期,瓜蔓的遮光率以40%--50%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