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棉鈴蟲
癥狀:屬于鱗翅目刺蛾科。于幼蟲危害期主要檢查嫩葉被取食狀,或幼蟲鉆蛀花蕾,咬食花朵、造成孔洞。成蟲體長16毫米左右,體色多變,黃褐色、灰黃色、灰褐色、綠褐色、赤褐色均有,前翅多為暗黃色,有環(huán)形紋,中央有個褐色點。后翅淡黃色,中室末端有一棕色斜紋,近外緣部分為茶褐色,其中有一灰色的月牙形斑。幼蟲體長約45毫米,有黃色網狀斑點。有2-4條背線,體側有白色橫線。
病原及發(fā)病規(guī)律: 在華北地區(qū)1年發(fā)生2-3代,在廣東1年發(fā)生6-7代,世代重疊嚴重,以蛹在土中越冬。每年溫度達15攝氏度以上時開始羽化。一般產卵在嫩梢、嫩葉上、卵期3-7天。完成1代一般為35-43天。初孵幼蟲先危害嫩葉尖及小花蕾、花朵中危害,咬食花朵,造成孔洞。受害嫩蕾一般變成黃綠色,2、3天后脫落。幼蟲期20多天,蛹期約20天左右。每年以7-9月份危害嚴重。10月份老熟幼蟲吐絲下垂到土壤中化蛹越冬。
防治辦法:(1)利用黑光燈或楊樹枝扎把誘殺成蟲。少量危害時,可人工捕殺幼蟲。(2)于幼蟲初孵化期噴1300-3000倍的30%滅鈴靈乳油,或噴1000倍的40%氧化樂果乳油,或噴2000倍的20%菊殺乳油,毒殺初孵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