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特征
主干主枝發(fā)病,初期外觀不易識別,常延誤防治。發(fā)病中后期病部微顯腫脹,剖視軟腐有酒糟味,或流膠。后期樹皮下陷干燥,病部邊緣有裂紋,皮下可見黑色粒點,潮濕時產生橘紅色絲狀物。細枝干枯并有黑粒點。
病害原因
病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座在枝干病組織中越冬,也可在支架、支棍樹皮上越冬。春季病斑擴展,以4月下旬至5月最嚴重。春雨后病部出現(xiàn)孢子角,橘紅色。病菌孢子靠雨水分散,風雨、昆蟲傳播,從凍傷處、剪鋸口、皮孔等處侵人,后長期潛伏不發(fā)病,當樹勢衰弱時擴展。所以,春秋發(fā)病,夏冬季停止擴展。凡洼地、排水不良的桃園,果品負載量過大、氮肥過多、磷鉀肥不足及凍害的果園發(fā)病嚴重。
防治方法
(1)栽培管理。營養(yǎng)不足,樹勢衰弱。應針對增強樹勢,增施有機肥料、合理留果,加強管理。
(2)刮治病班。從2~3月份起應經常檢查桃樹枝干,如發(fā)現(xiàn)病斑,應及時刮治。細心并徹底的刮除變色病皮,然后涂抹消毒劑和保護劑。徹底刮除病皮是防治成功的關鍵措施。具體方法參見蘋果腐爛病。
(3)冬季修剪后保護剪口,防止病菌侵染。徹底清除枯枝落葉,集中處理,減少侵染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