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癥狀
在果實上,一般只有一個病斑,有時2~3個病斑 油橄欖瘡痂病。初期為水漬狀褐色小點,多由果實頂端向下呈輪紋狀逐漸擴大,暗褐色,病斑中心部分略下陷,稍硬,隨后,當病斑布滿全部或大部果面時,果實皺縮變干,成為黑褐色僵果。后期,在病斑上出現(xiàn)淡褐色顆粒狀分生孢子盤。潮濕時,其上產生大量桔紅色的分生孢子堆。嫩葉感病時,呈暗灰色,往往由葉尖,或葉緣向內擴展,并失去光澤。由主脈向葉面卷曲,變脆脫落而出現(xiàn)枯梢。老葉病斑呈黃褐色。病芽為暗灰色,容易萎縮干枯。
病害原理
原菌為盤長孢菌(Gloeosporiun olivarum Alm.)分生孢子盤為淡褐色,分生孢子單胞,無色,梭形呈長橢圓形,大小15~24μm×4~6μm,在馬鈴薯培養(yǎng)基上產生菌落,初為紅色,后產生桔紅色的分生孢子堆,并轉為粉紅色或灰白色。產孢能力極強。分生孢子在水瓊脂培養(yǎng)基上,25~28℃下經12小時,萌發(fā)率可達96.7%~100.0%。
發(fā)生規(guī)律
從油橄欖植株上越冬后殘存的病枝和病葉,容易分離獲得病原菌。分離菌在貝拉品種的新梢上噴霧接種,可出現(xiàn)瘡痂病的典型癥狀,病梢率達100%,嫩葉發(fā)病率為53%~68%。氣溫16~18℃,相對濕度84%~95%時,病原菌潛育期為4~5天,發(fā)病周期5~7天。 生長良好的油橄欖存留在植株上的病枯枝和病葉,是翌年病害發(fā)生的初次侵染來源,嫩葉和果實的大量發(fā)病,是當年病害流行的再次侵染來源,病原菌侵入寄主的途徑主要是皮孔、氣孔等自然孔口。果實經擦傷接種后3天,即可出現(xiàn)病斑,且發(fā)病率高。
在四川,油橄欖瘡痂病的周年有兩個發(fā)病集中期:5月上旬,林間新梢開始發(fā)病,5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高峰期,春梢發(fā)病率可高達91%。7月下旬至9月中旬,病情不斷下降。另一高峰期出現(xiàn)在9月下旬至10月,秋梢發(fā)病率又顯著上升。一年內林間病枯梢率高峰期也有兩次,6月初,6月中旬至7月上旬,枯梢率達70%左右,另一次為9月下旬至10月。
在周年中,果實發(fā)病期從8月下旬開始,9月至11月,病情不斷增長,果病率達83.5%。當果實成熟變?yōu)樽霞t色時,最易感病。葉片感病率低于果實感病率。
發(fā)生條件
油橄欖瘡痂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與氣候條件關系密切。春季和秋季兩個集中發(fā)病期內,日平均溫度在18~25℃之間,相對濕度為80%~90%,降雨頻繁而集中。在適宜病害發(fā)生的溫度條件下,降雨和相對濕度是促進病害發(fā)展的主要因素,雨水是病原菌在林間傳播的主要媒介,高濕有利于分生孢子的產生,萌發(fā)和侵染過程。至夏季,氣溫上升,日平均氣溫在24~29℃,相對濕度僅為62%~82%,高溫干旱對病害的蔓延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傳播方式
病原菌還可通過插條,接穗和苗木等繁殖體進行遠距離傳播。
油橄欖各品種植株的抗病性存在較大差異,佛奧、米扎等小果型品種抗病,通常不發(fā)病,或發(fā)病較輕。大果型品種感病,貝拉品種的枯梢和果病尤為突出。
防治方法
在控制病害上,應加強營林技術措施。首先從改善立地條件、增強樹勢人手,以提高植株抗病力。秋、冬季節(jié),結合植株的修剪工作,徹底清除病枯枝,減少次年初次侵染來源。必要時,根椐病情進行一次夏季修剪,以清除再次侵染來源。其次,提前采收貝拉等感病的大果型品種,以避免大量發(fā)病,同時提供制作罐頭,蜜餞之用。再次,為了較長期控制病害,應選育抗病品種,繁育抗病苗木。
化學治療
適時選用化學藥劑或生物制劑。化學農藥以1%波爾多液,每隔15~20天噴灑一次,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早期噴施可防止在連續(xù)降雨時引起落葉。在結果期內,可選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250倍液。
生物治療
生物制劑慶豐霉素(100~150單位)對油橄欖瘡痂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林間單株和小區(qū)試驗中,連續(xù)噴施后,新梢病情基本得到控制,防治效果為49%~74%,果病也有減少。噴施慶豐霉素試驗的油橄欖植株,新陳代謝活動較為旺盛,表現(xiàn)在提高過氧化氫酶活性、蛋白質含量和葉綠素含量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