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tài)特征
(1)成蟲:體長5~7.6mm,長橢圓形.后部略膨大,橙黃色。復眼黑褐色,橢圓形,微突起。觸角絲狀,黑褐色,11節(jié),基部第1節(jié)稍長,著生于頭部前端。鞘翅較薄,其上密生細小刻點,覆蓋整個腹部,小盾片三角形,雌蟲為橙黃色,雄蟲為黑色。足黑褐色,脛節(jié)較細長.略呈圓柱形。雄蟲觸角、前胸背及胸腹面均為黑色。
(2)卵:卵橢圓形,長徑0.8mm.寬徑0.6mm;土黃色,近孵化時淡黃白色。
(3)幼蟲:體長8~10mm。頭部黑色,前胸背板黑褐色。胸足3對,黑色。胴部米黃色,各節(jié)具黑色毛瘤。
(4)蛹:蛹體長5~7mm,裸蛹,橢圓形,淡黃色。
為害癥狀
成蟲食芽、葉、花蕾;幼蟲蛀食幼果,引起大量落果。
生活習性
(1)成蟲:成蟲行動較遲緩,飛行力不強,有假死性。成蟲取食,在芽膨大期多從芽側(cè)向內(nèi)咬成圓洞,漸將芽上部吃掉,殘留基部少許幼葉及鱗片,嚴重時將芽吃光,隨芽葉的伸展而食葉片呈缺刻與孔洞,并喜食花蕾,多從頂端咬1孔洞將花蕊食凈。
(2)幼蟲:幼蟲蛀入果實后,從蛀孔排出少量米黃色條狀糞粒,堆積萼洼處,此點易與白小、梨小、桃蛀螟的糞粒相區(qū)別。隨著時間的推移萼洼內(nèi)排出的糞粒漸增,陳舊的糞粒變?yōu)樯詈稚。果?nèi)亦充滿糞粒。
發(fā)生規(guī)律
(1)發(fā)生世代:一年發(fā)生1代。
(2)越冬及初次蟲源:以成蟲于樹冠下10~20cm土層中越冬。
防治方法
(1)秋季深翻樹盤,可破壞成蟲越冬場所消滅部分成蟲。
(2)幼蟲為害期及時清理落果,集中銷毀,可消滅其中沒脫果的幼蟲。
(3)清理樹冠下的枯枝落葉、雜草、石塊等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