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莖腐病又叫苗枯病,是銀杏苗期常見病害,主要分布于淮河流域以南,多發(fā)生在華中、華南等地區(qū),尤其長江流域以南發(fā)生更為普通,在蘇州、大連、丹東等市為害較嚴重。
莖腐病除危害銀杏外,還可侵染香榧、杜仲、柏木、雞爪械、扁柏、馬尾松、側柏、槐樹、金錢松、刺槐、麻櫟、臭椿、水杉、濕地松、大葉梅、火炬松、柳杉、楓香、板栗、大葉黃楊、烏桕和槭樹等多種針、闊葉樹種,和黃麻、鞠麻、棉花、煙草、紅豆、大豆、甘薯、向日葵等草本植物,但以銀杏、香榧、杜仲、扁柏和雞爪榧受害最嚴重。某些地區(qū)銀杏苗感病后死亡率有時可高達90%以上。隨著苗木年齡的增長,抗病力逐漸增強,病害也隨之減少。
銀杏莖腐病主要危害苗莖基部。銀杏幼苗患病初期,莖基部接近地面處皮層組織變褐色,頂葉失綠發(fā)黃,稍向下垂,頂芽枯死。隨之病斑發(fā)展蔓延包圍莖基,并向上部擴展,葉片黃萎下垂,但不脫落,最終導致全株枯死。苗木枯死1周后,病苗莖基皮層出現皺縮,剝開受害皮層,內部組織已腐爛呈海綿狀或粉末狀,灰白色,其間生有許多黑色細小的菌核,此即病原菌。病菌也能侵入木質部和髓部,因而褐色中空的髓部有事有時也建小菌核產生。最后病害向根部擴展,使根系皮層腐爛。此時若用手撥病苗,根部皮層則留于土壤之中,僅能拔出木質部。
銀杏扦插苗在高溫或低溫的條件下,莖腐病也能發(fā)生,可使插穗表皮呈簡狀套在木質部上,韌皮部薄壁組織則全部發(fā)黑腐爛。1年生苗發(fā)病嚴重,死亡率高。2年生苗感病后,有的地上部雖枯死,但根部仍保持健康,當年尚可自根莖處萌發(fā)新芽,3~4年生和成年的銀杏苗較少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