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科學習慣
1、藍花楹的形態(tài)特點標志
七葉樹。樹干上部高大,高12~15米,無上可達20米。二回羽狀復葉對生,葉大,羽片一般在15對以上,每一羽片有小葉10~24對,羽狀,著生緊急。小葉長鴨子蛋圓形,長約1cm,全緣,先端銳尖,略被微柔毛。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鐘形,花冠二唇形5裂,長約5cm,藍紫色,二強雄蕊;ㄐ拍捍褐燎,開花時葉落盡。裂開果木質(zhì),卵球形,稍扁,淺褐色,直徑約5cm,胚珠小而有翅。木料暗褐色。
2、成長習慣
藍花楹原產(chǎn)于新大陸回歸,喜暖和潮濕潤澤、太陽光豐足的背景,不耐霜雪。相宜成長溫度22至30℃,若寒冬空氣溫度低于15℃,成長則停滯,若低于3至5℃有冷害,夏天空氣溫度高于32℃,成長亦受制約。喜光,能力半陰。
二、下種前準備和辦法
1、培育幼苗的場所的準備
培育幼苗的場所應(yīng)挑選坦緩,交通便利,太陽光豐足,通風令人滿意,利于排水灌溉,疏松,肥沃的沙質(zhì)保肥土壤作培育幼苗的場所。作床時應(yīng)每畝施肥過磷酸鈣100kg和0.5kg70百分之百的甲基托布津散劑。經(jīng)梨耙形成細土,使過磷酸鈣肥料和甲基托布津藥劑與生土平均混合,而后作畦,整平畦面,使床面粒細平均散松。
2、胚珠處置
下種前應(yīng)把藍花楹胚珠施行纖小處置,盡力保障胚珠的飽合純凈度,去除殘籽、爛籽,以增長胚珠滋芽率和下種速率。
三、下種辦法
下種的最佳是間在春天,撒下種于砂土培育幼苗的場所中,梢遮蓋,維持潮濕潤澤,忌施有機腐殖肥,10~15天可出芽。
四、苗期管理與上肥料
1、養(yǎng)分工管理理
下種后應(yīng)維持培育幼苗的場所潮濕潤澤。依據(jù)氣象變動事情狀況,不穩(wěn)定期的檢查培育幼苗的場所,出芽后增強養(yǎng)分工管理理,增進幼苗根系壯健成長。
2、肥料管理
喜肥沃潮濕潤澤的沙保肥土壤或保肥土壤,定植時要施足圈肥,成活后春秋兩季各需追肥1次,每年前春施行一次修剪整枝,老化的植株需施以重剪。盆景時,可截干或枝接矮化,并扼制澆水及使用氮肥。
3、松土與除草
苗期應(yīng)增強培育幼苗的場所管理。定期的施行松土與除草,保障幼苗有充分的肥料和氧氣氣供應(yīng),保苗齊和苗壯。
4、間苗與移苗
當幼苗長到20~30cm高時,對付培育幼苗的場所上的幼苗施行間苗,保障樹木幼株的正常成長和肥料的供應(yīng)。間苗的原則是“去弱留強、去密留疏”。培育幼苗的場所較稀時可接合間苗將駢枝的苗按一定的苗間距施行補齊。在間苗和移苗完成后,應(yīng)澆一次透水,保障根系與樹木幼株的緊急接合。
5、病蟲害防治
藍花楹的病害較少,蟲害主要有星天牛,如發(fā)覺樹身基部有紅褐色糞屑時,可用小刀挑開樹皮皮層捕獵幼蟲;也可在成蟲發(fā)活著的時候,在樹身基部80厘米以下涂生生石灰10份、硫磺1份和氯化鈉的混合液,以防成蟲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