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紫荊的形態(tài)特點(diǎn)標(biāo)志
紫荊又叫滿條紅、蘇芳花、紫株、烏桑、筐子樹。為豆科紫荊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是春天的主要觀賞花卉之一,喜太陽光,耐盛夏氣溫高的氣候。樹身挺直一起催生,初春季候先于葉開花,花形似蝶,開得茂盛時(shí)花朵繁多,成團(tuán)簇狀,緊貼枝干,滿樹都是花,不止枝子上能著花,并且老干上也能開花,給人以繁茂的花似錦的感受;到達(dá)夏秋天候則綠葉婆娑,滿目深綠;寒冬落葉后則枝干筋骨皮完全暴露,蒼老挺拔虬曲之感躍然眼前,是觀花、葉、干俱佳的園林花木,適應(yīng)種植于庭院、公園、廣場(chǎng)、草地、街口兒游園、道路美化帶等處,也可盆景觀賞或制造盆栽。
紫荊樹身陡立一起催生,高3米至10米,樹皮灰色,老樹皮有縱裂;單葉互生,全緣,葉莖掌狀,有葉柄,托葉小,早落;ㄓ诶细缮暇奂L或成總狀花序,先于葉或和葉同時(shí)開放;花萼闊鐘狀;5齒裂,彎齒頂端鈍或圓形;花兩側(cè)對(duì)稱,上頭3片花瓣較小;雄蕊10,離合;子房有柄。莢果扁平,窄而長鴨子蛋圓形,沿腹縫線處有狹翅;胚珠扁,數(shù)顆。葉近圓形,先端尖,基部心臟形,葉莖掌狀五出,葉柄紅褐色;4—10朵聚集生長于老枝上,花冠蝶形,呈紫紅色,花信3—四月先葉開放。水果扁平,十月成熟。其品種主要有一起催生紫荊(灌木)、垂絲紫荊和總狀花序紫荊(喬木);還有開純白的顏色花的變種。
2、常見的栽培品類
皮輥花紫荊:為紫荊的變種,花為白的顏色。
巨紫荊:植株呈喬木狀,高可達(dá)15米以上,胸徑則達(dá)40厘米;葉片碩大,綠顏色,較厚,呈革質(zhì);花色紫紅,花朵稍大,花信3至四月。原產(chǎn)中國的長江以南地區(qū)地區(qū),耐寒性較差,并且開花較晚。
加拿大紅葉紫荊:株高4至5米,枝干黑灰色,有淺色的皮孔。新葉紫紅色,老葉夏天在太陽光豐足的背景中葉面為銅褐色,若采光不充足則轉(zhuǎn)為綠褐色,到秋天葉色則為紅色,葉背為淡粉色;ㄏ扔谌~開放,4至10朵聚集生長成短的總狀花序,老干、新枝、短枝均可著花,花冠蝶形,玫瑰紫色,花信四月。莢果條形,扁平,8至九月成熟后呈紅褐色,內(nèi)有近圓形的胚珠,但花后最后結(jié)果率不高。
與平常的紫荊相形,加拿大紅葉紫荊除開葉色為紫紅色外,其它差別還有:其樹身顏色較深,呈灰黑色,而平常的的紫荊樹身顏色較淺,為淺灰色的顏色;ū^長,花朵較為稀疏,不像平常的紫荊那樣子很稠密的樣子呈團(tuán)簇狀,緊貼在樹身上開放,而是略微耷拉,疏密有致地開放。
3、紫荊的栽培技術(shù)
3.1生活習(xí)性習(xí)慣
紫荊為豆科紫荊屬的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原產(chǎn)中國,屬副熱帶樹種,現(xiàn)全國各地均有栽培。紫荊喜太陽光,耐寒性不強(qiáng),遼寧省南部是栽植此樹的北部界限。因?yàn)檫@個(gè),在華東地區(qū)宜栽植于背風(fēng)向陽處,但在山東地區(qū)栽植于背陰的地方也能安全度過冬天。對(duì)生土要求不嚴(yán),不憚積水,萌蘗性強(qiáng),耐修剪。
3.2蕃息辦法
蕃息以下種為主,也可分株。三月下旬,用前一年干藏的胚珠施行下種蕃息。下種前用60度溫水泡種1天。播后一月滋芽。培養(yǎng)3年方可開花。分株蕃息在三月每月前十天施行,刨起母本,用利刀劈成2-3個(gè)枝子,而后分栽。
3.3栽培管理
紫荊栽植于三月至四月每月前十天,栽前每點(diǎn)施入堆肥2—3鍬。栽后澆水3—4次。要注意中耕除草,雨季要排除積水。
4、紫荊的園林用場(chǎng)
紫荊是常見的園林花木,于初春先花后葉,滿枝紫紅艷麗,歷來被廣泛地栽植于庭院和園林中,與常綠樹相映,更顯其美。
紫荊干直一起催生,葉大花繁初春先花后葉,形似彩蝶,密密叢叢,滿樹嫣紅,故有“滿條紅”之稱。可與綠樹配植,或栽植于公園、庭院、草地、牌樓前,觀賞效果極佳。它對(duì)氯氣有一定的抗拒性,滯塵有經(jīng)驗(yàn)強(qiáng),是工廠、礦區(qū)美化的好樹種。
洋紫荊樹干上部雅致花大而艷麗,葉形如牛、羊之蹄甲,極為奇崛,是回歸、副熱帶觀賞樹種之佳品。宜作行道樹、庭蔭景致樹。該花單朵花4~5天,整株花信長達(dá)近半年,洋紫荊花以行道樹在香港地區(qū)廣為栽培,該花具備花信長,花朵大,花形美,花色鮮花香濃五大獨(dú)特的地方。如今紫荊花已變成香港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