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松為半常綠性喬木,高達25米,胸徑60~120cm;樹皮褐色或灰褐色,裂成不規(guī)則條片。內(nèi)皮淡紅褐色;枝稀疏,平展,上部枝斜伸。葉延下生長,鱗形、線狀鉆形及線形,常二者生于同一枝上;在宿存枝上的葉甚小,鱗形,長2~3mm,螺旋狀排列,緊貼或先端稍分離;在脫落枝上的葉較長,長9~20(~30)mm,線狀鉆形或線形,開展或斜展成二列或三列,有棱或兩側(cè)扁平。
水松在白堊紀和新生代廣布于北半球,第四紀冰期后期在歐洲、美洲、日本及其他各地均已滅絕,現(xiàn)僅存化石。主要分布于廣東珠江三角洲和福建中部及閩江下游、海拔1000m以下地區(qū)。廣東東部及西部、福建西北及北部、四川東南部、廣西及云南東南部也有零星分布。分布區(qū)內(nèi)幾無天然林。多系人工栽培。此外,武漢、杭州、上海、南京等地也有栽培。
水松屬在第三紀不僅種類多而且廣布于北半球,到第四紀冰期以后,歐洲、北美東亞及我國東北等地均已滅絕,僅殘留水松一種,分布于我國南部和東南部局部地區(qū)。因主產(chǎn)區(qū)地處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珠江三角洲及閩江下游,破壞嚴重,現(xiàn)存植株多系零散生長。
目前,在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的嶺下鄉(xiāng)上樓村附近的一片高山濕地之中,系目前世界唯一成林成片的水松72株,株株枝干挺拔,胸徑在60~80公分,水松是冰川世紀孑遺植物,國家一級珍貴樹種,國內(nèi)外有許多專家前往考察,將水松林譽為“植物活化石群”,是目前世界上已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成片水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