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根秋海棠繁殖方法:常用播種、扦插和塊莖分割法繁殖。
播種繁殖:常于1~2月在溫室進行,因種子細小,每克種子在5萬粒左右,播時與細沙和勻才能均勻撒下,播后盆口蓋上玻璃,保持溫度,溫度為18~21℃,約10~15天發(fā)芽。發(fā)芽后放半陰處,約2個月,具2~3片真葉時移栽于6厘米盆,5~6月定植于12厘米盆。
扦插繁殖:以6~7月為宜,選擇健壯帶頂芽的枝莖,長10厘米左右,除去基部葉片,僅留頂端1~2片葉。由于枝莖肉質(zhì),剪枝后,稍等切口干燥后再插。保持沙床濕潤,約3周后愈合生根。插后2個月上盆,當年可以開花。
塊莖分割法繁殖:3~4月在塊莖萌發(fā)前,將塊莖頂部切割成數(shù)塊,每塊留一個芽眼,切口用草木灰涂抹,待分割塊莖萌芽后,即可上盆。栽植不宜過深,以塊莖一半露出土面為宜,否則易受濕腐爛。
四、栽培管理:球根秋海棠屬淺根性植物。盆栽需用排水好、肥沃的泥炭土或腐葉土,有利于根部發(fā)育。盆栽觀賞要求生長發(fā)育整齊,于春季選用健壯塊莖在溫室沙床內(nèi)催芽,栽植不宜過深,以不見塊莖為度,土壤保持濕潤,當發(fā)芽后定植于盆內(nèi),定植后塊莖要求稍露土面。
球根秋海棠病蟲害防治:
生長期遇高溫多濕,常發(fā)生莖腐病和根腐病,應控制室溫和澆水,并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0倍液噴灑。在室溫高、通風不好的環(huán)境下,很容易受介殼蟲和蚜蟲危害,還有卷葉蛾幼蟲、薊馬危害。介殼蟲和蚜蟲群生于葉柄、花蕾和新芽處吸取養(yǎng)分,卷葉蛾幼蟲咬食花葉,薊馬于葉背吸取營養(yǎng)。被害植株完全喪失觀賞價值。介殼蟲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蚜蟲、薊馬和卷葉蛾用10%除蟲菊酯乳油和魚藤精2000倍液噴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