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蘭花類疫病
診斷
即黑腐病,是蘭花毀滅性病害,在蘭花的各個發(fā)育階段均可染病,葉、花、莖、根均有可能被害,國蘭、洋蘭同樣發(fā)病,開始發(fā)現(xiàn)葉基部有點變黃,幾天后葉基部就變成了咖啡色,用手一碰就斷,且葉片基部已干透發(fā)焦,病葉基本上都是上部為青色,基部呈咖啡色。病原菌為惡疫霉和終極腐霉,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在高溫高濕的夏季(6N8月),或在通風不良、澆水過多的情形下發(fā)病最為嚴重,可侵害蘭花的幼苗和成苗,心葉最易受到為害。該病一旦發(fā)生,若不及時防治,會很快傳染到根系、假鱗莖,引起根腐和猝倒,甚至徹底摧毀苗株;通常表現(xiàn)為感病部位先產(chǎn)生褐色病斑,遇高溫高濕時迅速擴大,呈褐色大斑,終呈黑褐色,脫葉、莖腐,甚至全株死亡;對大花蕙蘭、國蘭有呈黃化現(xiàn)象,但不引起軟腐。其傳染的主要途徑是由孢子通過澆水時飛濺的水珠傳播和擴散;蘭株葉片及莖表面有水膜,或者栽培基質(zhì)中水分過多,均有利于疫霉菌的滋生和侵入;如果有傷口存在,則更為病原菌侵入提供了捷徑。蘭株葉片雖可感染疫病,但主要是經(jīng)過根及莖部、葉柄處的傷口侵入,造成根的腐爛(洋蘭)和葉片的脫落。
處方
①避免澆水過多或空氣濕度太高,改善通風、增加光照;防止蝸牛、蛞蝓、昆蟲等為害造成可供傳染疫霉菌的傷口。
②使用經(jīng)過充分腐熟的羊糞作肥料,可以有效抑制多種蘭花病害的發(fā)生和蔓延!
③防護傷口為首要目標,換盆分株時勿傷及肉質(zhì)根系、葉片,分株時的切口要進行嚴格的消毒。
④小苗染病,立即拔除病株,對病苗及栽培基質(zhì)進行密封丟棄、燒毀或深埋處理;如果盆土第二年要使用,必須進行嚴格的高溫或藥物滅菌消毒。
⑤成株患病,可于發(fā)病初期切除感病部分,未染病部分及植料、盆器等,用硫酸銅3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浸泡10分鐘消毒;對于未感病的植株用同樣的藥液噴灑預防:對病株切除部分的傷口,也可用7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涂抹,再放置于干燥處,一周內(nèi)不澆水,可防止此病的蔓延。
⑥僅出現(xiàn)少量病葉的大叢蘭株,在用消過毒的刀片切除病葉后,用50%的疫霉凈500倍液,幼苗每周噴灑一次,成株半月噴灑一次;平時預防,可用1:1:200的波爾多液或7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兩周一次,雨季每周一次。
⑦用于防治該病的農(nóng)藥還有:25%的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8%的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2%的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每月噴灑一次,連續(xù)3次以上。
案例二:白絹病
診斷
主要為害結(jié)香、錦帶花、灑金桃葉珊瑚、紅花檵木、玉簪花、紅花酢漿草、白花三葉草、君子蘭、白蘭花、石竹等的幼苗,常導致受害植株死亡。受害部位為根莖交界處,在近地面的莖部纏有白色的菌絲束,并產(chǎn)生白色或黃褐色的菌核,菌核呈菜籽狀。地上部分葉片逐漸變黃,萎蔫下垂,最后變?yōu)榧t褐色。它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病殘體或雜草上越冬。來年土壤溫度適宜時,菌絲萌發(fā)產(chǎn)生新的菌絲體,侵入植株莖基部或根莖部為害。在長江流域一般于6月上旬開始發(fā)病,到了7-8月,氣溫上升到30℃左右時,病害進入盛發(fā)期,10月份病害基本停止。相對濕度大的土壤發(fā)病比較嚴重!
處方
①及時清除枯草層,提高土壤的通透性,深翻和曝曬土壤,均有利于減輕白絹病的發(fā)生!
②發(fā)病初期,用25%的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或10%的世高水分散顆粒劑1000倍液,或50%的速克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每10-15天1次噴灑根莖部及周圍土壤,連續(xù)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