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郄蟬草
形態(tài)特征:
高40~80厘米或過之,全株密被黃白色柔毛及腺毛;根肉質,圓柱形,外皮朱紅色;莖四方形。葉對生,通常為奇數(shù)羽狀復葉;小葉3~5片,很少7片,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5~7厘米或過之,兩面被柔毛。輪傘花序組成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式,密被腺毛和柔毛;花夏季開放,紫藍色;苞片披針形,被緣毛;花萼鐘狀,長約1.1厘米,11脈,被腺毛和長柔毛,上唇三角形,頂端有3個彼此緊靠的小齒;花冠明顯二唇形,長2~2.7厘米,冠管內有一傾斜毛環(huán),下唇中裂片扁心形;雄蕊具長17~20毫米的藥隔,其下臂短而粗,長僅3毫米左右,頂端靠接。小堅果橢圓形,黑色。
生長習性:
生于山坡、林下或溪邊。我國東北、華北、華東以及陜西等地野生,其它省區(qū)常有栽培。日本也有。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曬干。
藥材性狀:
本品根莖短粗,頂端有時殘留莖基;根數(shù)條,長圓柱形,略彎曲,長8~25厘米,直徑0.3~1厘米,表面棕紅色或暗棕紅色,粗糙,具縱皺紋。老根外皮疏松,多呈紫棕色,常鱗片狀脫落。質硬而脆,斷面疏松,平整或有裂隙,皮部棕紅色,木部灰黃色或紫褐色,可見黃白色小針孔狀維管束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以根條粗壯、質堅結、纖維少者為佳。
性味和功用:
苦,微寒。歸心、肝經(jīng)。祛瘀止痛,活血調經(jīng),養(yǎng)心除煩,排膿生肌。用于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痛經(jīng),癱瘕積聚,胸腹刺痛,心煩不眠,瘡瘍腫毒,宮外孕,肝脾腫大,心絞痛。常用量9~15克。
附注:
丹參栽培品的藥材性狀與上述野生的比較,主根較粗壯,皺紋細,外皮緊貼。不易剝落;質堅實,斷面平整,略呈角質樣。
丹參不但被證實能夠和西藥一樣有效地縮小心梗面積,而且在減少“氧化疲勞”方面,更加有效。
傳統(tǒng)草藥,常被一些人認為不符合科學的醫(yī)療,并對草藥這種民間的治療方法置疑。
中醫(yī)師一般相信丹參可以預防血液郁積和心肌梗塞,但是實際的醫(yī)學研究卻不多。新加坡國立大學醫(yī)學院藥理系朱依諄博士基于這個原因,決定以研究西藥的方式研究丹參,以科學的方法證明丹參的療效。
他研究所得的結論是,和深受西醫(yī)喜愛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雷米普利”(Ramipril)相比,丹參在縮小心梗面積方面和雷米普利同樣有效,而且在減少氧化應激反應(俗稱“氧化疲勞”)方面,比雷米普利更加有效。
心肌梗塞是一種急性心血管疾病,可導致心臟破裂、動脈栓塞、心臟乳頭肌功能失調或斷裂、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搶救不及會導致死亡。減少心梗面積的好處是提高心梗后的生存率和減少心臟負荷。
所謂氧化疲勞,指的是化學因子和環(huán)境因素引起免疫應激,造成體內一氧化氮(或自由基)增加,從而導致脫氧核糖核酸損傷、促進腫瘤生長、心血管疾病或細胞凋亡。氧化疲勞甚至可能導致帕金森氏癥、阿爾茲海默病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