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衡水市發(fā)展紅富士蘋果面積較大,由于栽植較密,在修剪中受傳統(tǒng)大冠整形方式的影響,修剪過重,造成很多果園初結果期,甚至尚未結果的樹便已郁閉,嚴重影響了產量和果品品質的提高。為了探索樹體改造的經驗,在中國農科院果樹專家汪景彥老師的指導下,我們于2000~2003年對武邑縣陳小王村的紅富士蘋果園進行了改造。改造后不僅使樹體結構趨向合理,而且提高了產量和質量,改造前畝平均產1300公斤果的樹,改造后當年畝產1226公斤,2001年畝產2415公斤,2002年畝產3068公斤,自2002年至今,畝產量保持在2500~3500公斤。下面看下改造前的樹體狀況。
主栽品種為紅富士,株行距3×4.5米,土層深厚,肥水充足,采用基部三主枝自然分層形,對樹體大小失去控制,果園郁閉嚴重。基部主枝粗大,直立數(shù)量過多。主干高50~80厘米,基部有3~6個主枝,且多鄰近分布。
由于前期短截過多,后期連續(xù)緩放,加之不注意開張角度疏除過密枝,造成主枝粗大直立數(shù)量多,全園郁閉,密不透風,下部枝組衰弱。畝枝量達14萬個以上。中心干上著生輔養(yǎng)枝過多、過大。
雖采取分層形,但層次不明顯,在3~3.5米長的中心干上,著生粗2~6厘米的各類枝11~15個,而且生長直立,單軸延伸,長度達3米左右,導致樹形紊亂,樹冠高大,未得到及時控制。樹體過高,樹高達4.5~6米。